【前言】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如果将东北三省看做“雄鸡”的头部,东部和西部地区则恰似雄鸡的两只翅膀,而长期以来的东部强势、西部积弱,让这只雄鸡两翼不均,无法昂扬展翅,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此后,中央地方投入万亿计的资金为西部“输血”;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一个个重量级的工程落户西部;东部企业的梯度转移,更增添着西部的内在活力;自东向西,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再加上振兴东北,构架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完整骨架,中国经济站在新起点上酝酿新一轮腾飞。
【导读】
中国经济新版图
此前三十年,中国经济这驾高速跑车的引擎来自于强大的外向经济,驱动中国前进的两个车轮分布在沿海经济带和东部经济带。当中国经济转向内部,三十年来形成的前进动力正在转向西部和中部。
本刊记者深入中西部重镇湖北武汉市、内蒙古包头市,和一条黄河隔开的晋陕两省,意图通过对龙头城市的标本调查,以及中西部省份的对比,寻找和发现十年来中西部各省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的变化规律。
在经济危机这道大坡上,沿海、中部、西部、东北正在构成了中国前进的“四轮驱动”。中国的复兴之梦如果从1840年算起,那是近两百年的一个超长马拉松。单靠后轮驱动曾经让中国跑车驶上了高速路,但在爬坡的时候,四轮驱动将是中国继续前进甚至超越对手的最好方式。
中西部灿烂初显
全球经济萧瑟之中,中国的表现相当抢眼,其中,中西部各省在2009年上半年有耀眼的经济增长数字。在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中,初期着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显得极为迫切。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战役部署,经过不懈的努力,中西部的灿烂已经初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金融风暴来临时,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受欧美市场的影响冲击,纷纷停工、关门,大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打工的中西部农民工也纷纷回乡,据报道达数千万之众。但当近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订单增加,经济回暖的时候,老板们却发觉招工困难起来了。
而就在2008年农民工返乡高峰时,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还纷纷提出要想方设法消化回乡劳动力,努力让农村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渡过因金融风暴带来的对农民工群体的经济冲击。
中央在“促转型,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下,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受益大者,莫过于中西部。因为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就是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对于中西部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历来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个是交通,交通弱,则交流弱,人员、物资的流动需求与运能运力的矛盾突出,中部如此、西部更甚。
另一个是资源转化通道,西部丰富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如果能够就地转化为电力和高附加值产品,无疑对西部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力,而中部地区的重化工优势、制造业优势、农产品优势也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
在这一背景下,中西部的机遇必然凸显,搞建设、特别是搞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加上中西部产业成本的比较优势,又吸引了沿海地区、海外的资本向中西部的投资冲动。大幅增加投资带来的,必然是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这也给中西部各省的劳动力带来了自我选择机遇。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中,中西部的GDP增长,已经遥遥领先于东部沿海。
但是,中西部的发展要有良好的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也就是要有更高的层次,更加长远的规划,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市场意识。生态之于中西部特别重要,西部的生态脆弱性,中部的人口承载量,决定了中西部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应该始终贯穿于中西部的振兴过程之中,东部的发展某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度”,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借鉴和警示。
中西部的灿烂初显,但要达到辉煌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