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经多年“教育产业化”的迷失与阵痛之后,中国教育终于又回到了公益事业的轨道上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利好频传:从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全国城
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财政将安排84亿元支持新增加的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部分。2008年秋季,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同享“免费”新政──对于实施了22年的义务教育政策来说,这将是一块铭刻着“实至名归”字样的里程碑,善莫大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大功告成。“免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意味着新的责任,也将带来新的考验。我们必须看到,“免费”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提出了新要求,但该机制还未能完全确立,我国1993年就提出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至今一拖再拖仍未实现;教育领域的乱收费顽症久治不愈,人们担心其随着“免费”新政的实施有所反弹;“免费”之后政府需要把改革重点转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上,这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如何迎接义务教育全面免费之后的考验?半月谈记者在重庆、江西、吉林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软肋。近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在中央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在上级政府(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投入增加的情况下相应减少。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但是,这“三个增长”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却未能实现。今年秋季,全国城乡义务教育将全面实现免费,届时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将迎来新一轮考验。
基层担忧免费新政导致财力不足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与以往免费政策局限于农村不同,今年将在试点基础上,从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一消息引起全国普遍关注,城市家庭为之欢欣鼓舞,但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界人士则首先想到了经费的落实问题。
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开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义务教育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15所。自2006年4月起,开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免除书本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后,最让人头痛的便是教育经费历史债务重,压得学校喘不过气来!”开县教委副主任姜平说,以“普九”欠债为例,2006年,在重庆市政府支持下,开县偿还了5400万元“普九”欠债,使学校债务问题得到缓解。但还有一些市里没认可的项目,如欠债利息、生活用房等,加上新增的部分债务共1.3亿元无法解除,包括银行贷款、教职工借款、拖欠施工款等等。
同时,国家的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出台得快,各种配套政策不完善。现在政府对义务教育虽然“保”了,但国家制定的保障标准是逐年到位,现有的保障标准很低。原来用于维持学校运转、来自学生的主要收费项目却被一次性取消,原有收费渠道突然“断奶”,使学校支出与新的收入之间形成“剪刀差”,据初步测算,开县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全县学校每年减少经费投入达5600多万元。政府的投入在目前保障学校运转都很困难,更少有经费用于偿还原有债务,预计今年秋季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经费压力将更为沉重。
河北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局长霍炳善说,各地财政状况不同,教育资源分布有差异,领导对教育关注程度有差别,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后经费投入如何保障?希望有关方面能提出解决办法。河北武强县教育局局长李永倦也提出,贫困县财力有限,遇到加大投入时捉襟见肘,不知如何节流开源。
落实经费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制度保障
虽然全国范围的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今年秋季才开始实行,但在一些教育观念先进的地方,已经提前开始实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地区并非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去年就全面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今年更进一步提出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用。显然,财力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政府是否真正重视。
重庆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周庆良介绍说,重庆市主城区小学和初中的收费标准分别是每生每学期205元和295元,秋季实施的免费政策将使全市20多万中小学生受益。在重庆市江北区,今年春季开学已经率先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为此江北区财政每年将拿出1500万元用于保障。同时,江北区政府还决定对江北籍学生就读江北区公办职中学生也免除学费,这一年下来又是500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由江北区财政统一保障。
江北区的“先行一步”源于多年来对教育经费保障的高度重视。江北区副区长高洪波认为,增加政府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江北区在财政资金的安排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每年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三个增长”,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还率先在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推行了“两免一补”政策。此外,江北区还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作为流入地政府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积极采取措施,关爱农民工子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正是出于一贯的重视、持续不断的财力保障,江北区才在城市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走在了前面。
有了政府的重视,还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在同样提前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改革措施,强化监督检查,使教育收费呈现出“热点”不“热”的良好态势,2007年群众的教育行风满意度达92.2%。天津市纪委副书记李伟认为,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责任不到位,是产生教育乱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按照事权明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充分发挥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带动区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据统计,5年来,天津市督查和检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累计743个(次),对截留、挪用、挤占教育经费,乱摊派,搭车收费,变通收费的学校和部门实施了责任追究,有力地保障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拥有4300多万人口的江西省,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为5469.3亿元,财政总收入664.6亿元。这样的经济总量也许还不及沿海发达省一个省辖市的规模。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上并不宽裕的省,本着“执政为民”这一理念,当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的大胆探索。2007年,江西省共投入21亿元财政资金,对全部570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还有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免费教科书,33.7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生活费补助。
这一率先之举引起全国关注,也赢得了广大群众赞许。今年,江西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决定在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基础上,再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进行补助,等等。
按照这样的要求,这个省今年将新增1.75亿元财政资金,由省、市按8∶2比例分担。为确保专款专用,这个省各级财政均设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专户”,独立核算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同时在每学年新学期开学前,由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专门文件,敦促各级各地及时足额安排资金预算,确保中小学经费需要和正常运转。
基层干部群众指出,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中,需要多元化筹措资金,但主要靠财政投入,尤其是中央财政的投入。值得欣慰的是,中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介绍说,今后5年国家将把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作为“四大民生体系”之一进行建设。在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认真做好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准备工作。看来,一个完备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有望形成。(记者 徐旭忠 吴华国)
择校费、补课费、教辅费,屡禁不止
“当前,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 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在4月初召开的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上表示。治理压力的加大,显然与近年来义务教育免费政策逐渐铺开、乱收费现象因之急剧
反弹有关。今年秋季开学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仍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规定:严禁将杂费、信息技术教育费、取暖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国家允许的服务(代收)性收费以外的收费项目纳入“一费制”中;严禁擅自提高“一费制”收费标准;严禁学校从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中牟取利益;严禁学校为学生统一办理保险、征订和购买教辅材料;严禁学校、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有偿培训。
虽然“禁令”是如此详细,但违规乱收费现象却屡禁不止。在吉林省一所高校工作的刘女士对记者说:“我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办收费的课后班,说是自愿原则,可以上可以不上。班里50多个孩子,绝大部分都交钱课后留校学习,我就没让女儿交,让她放学就回家。结果怎样?老师在课后班才布置作业,你提前回家了就不知道作业是什么。第二天上学,人家孩子都交作业,你家孩子交不上,挨罚不说,委屈极了。你能去投诉么?孩子在人家学校读书。所以只能交钱,上课后班。”
择校费、补课费、教辅费等三大乱收费现象在教育领域盘踞已久,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尤其严重。有的“课后班”等补课形式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和教师的赚钱工具,内容五花八门,补课方式敷衍了事。
长春市某公认的“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长吴先生对记者说,自己的孩子上初中交了1.8万元择校费,“这些好学校也不是交钱就能上的,除了1.8万元,还有交费比较多的所谓赞助生。有些家长为了上好学校还要找人托关系交钱,除了给学校的钱,辗转给中间人的费用也不能少。收了这么多择校费,学校一个年级还搞到30多个班,每个班70来人,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数据显示,2007年吉林省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56件,处分教师78人,清退违规收费57.69万元,对110名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其中3人被撤销校长职务;辽宁省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112件,7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江西省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134件,查处违规金额807万元,处分56人……为何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教育界人士分析,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三点:
首先,乱收费产生的根源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业内人士透露,学校乱收费所得多做账外处理,用于教师福利和奖金,有的也用于学校日常设备的购置和维修,例如教学仪器和车辆等。收入用途反映了乱收费的目的:提高教师福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差距巨大。虽然政府三令五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许划分重点、非重点,但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存在的明显差距,使各所学校在群众心目中早已形成了重点和非重点甚至弱校的印象。“重点校”生源好,升学率高,政府投入大,教师待遇好,办学条件优;“弱校”生源差,升学率低,政府投入小,教师待遇差,办学条件差。重点校渴望借规定外收费扩张,而非重点校则渴望借规定外收入变强。
其次,现行教育体制及改革方向也给乱收费以可乘之机。纵观目前比较普遍的乱收费项目:择校费、赞助费、插班费、转学费、补课费、教辅费、材料费,不是跟现行的应试教育相关,就是跟正在发展的素质教育相关,不仅加剧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针对乱收费问题监督、检查、处罚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在其他条款还规定了处罚方式,但许多乱收费查处工作开展起来障碍重重。据长春市价格监督检查局举报处处长许正义介绍,近几年长春市民对教育乱收费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补课费及社会办学问题上。由于很多群众怕孩子受牵连,匿名投诉,不肯留下联系方式,调查取证工作有一定困难。例如收费补课问题,学校不承认在补课,找不到证人,检查部门也很难办;有一些学校承认补课,但不承认收费,他们收来的费用一般会直接发给老师或者做外账,这样即使对学校查账也查不到,因此缺乏证据,难以按照规定惩处。
多管齐下方能根治乱收费
面对今年秋季起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即将取消的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大力量治理“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建议措施如下: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落实教育公用经费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
均衡教育资源,建议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政府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要统筹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确保教育附加费征收到位并投入教育使用。另外,要加大对薄弱学校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促进校际交流。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旧有的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要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保证教师待遇均衡,消除学校间教师收入差距。在教师工资应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及时发放的前提下,以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薄弱地区教育差距,在弱校水平上升之后实行师资轮换。用“同工同酬”的措施重点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配足配齐,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
在教师的师范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持续加强师德教育,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实现招生公开、公正,彻底杜绝权力生、关系生、金钱生。(记者 姚湜)
均衡发展考验政府魄力和耐力
镜头一:14岁的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初中走读生陈强帮,家住芦花乡城背后村,距离学校12里山路,矮小干瘦,看上去只像一个小学生。陈强帮告诉记者,自己每天4点半起床,5点钟与同村8个同校学生聚集出发,走2个小时山路到校,中午就
着白开水吃从家里带的干馍馍。下午5点半放学,8点钟到家,做两个小时作业后睡觉。由于睡眠不足,自己上课时常打瞌睡。
记者了解到,芦花乡初中有学生686名,住宿生220名。校长袁景善说,芦花乡山大沟深,学生住所分散,从家到校超过10里路的学生比例较大,由于宿舍有限,许多家长申请学生在校住宿的要求难以满足。一些孩子不得不早出晚归,十分辛苦。袁景善说:“学校里像陈强帮这样的学生不少,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走读要消耗大量体力,中午就着开水吃点干馍,根本谈不上营养。看着他们,我们做老师的心里十分难受。”
镜头二:在北京市某著名初中门口,手持获奖证书、表情焦虑的家长们排起了长龙,这是为了报名该校组织的小学毕业生体育、艺术、科技“特长”项目报名和测试,实际上就是择校考试。由于报名人数超出名额十倍甚至几十倍,许多家长凌晨就赶往学校门口排队。
按照北京市教委小升初的要求,今年禁止任何学校通过自行组织的考试或测试录取学生,不得以荣誉证书、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但是,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择校大战。一位支持择校考试的家长对记者说:“好学校就这么多,不考试、不看证书,不是给权力和金钱择校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吗?”
把以上两组画面联系起来的,就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寄宿制学校硬件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大山沟里,孩子们被迫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在教育条件发达的城市,家长们又得在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如果说填平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考验的是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魄力,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城市达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则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和耐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严肃讨论,事关“育人”与“育才”的义务教育发展方向之争,它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纠葛,还要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显然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打造一个“不择校的城市”有多难
众所周知,与学杂费的减免相比,择校是城市家长更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无论是费用的支出还是精力的投入都远超学杂费问题。在城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的就那么难吗?
安徽省铜陵市被人们称为一个“不择校的城市”,为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花了10多年时间。从1994年起,铜陵市先后撤并了10多所生源少、基础薄弱的学校,在市内人群密集区新建了5所中小学,改造和扩建了17所学校,满足了区域内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服务半径内就学的需要;大力扶持弱校,坚持10多年教育资金、优秀干部、优秀师资向弱校倾斜的教育投入政策;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这意味着每所初中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优质高中,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
可以说,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力度。在一些城市,针对择校的改革之所以推不动,甚至走回头路,就是在现实的阻力面前低了头。为此,有专家建议,必须通过相关制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穿到政府的执政理念中去,对于面积更大、更代表中国国情的县域义务教育更需如此。
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建议,加大对西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可安排部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创建工作,由教育督导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落实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责任。同时,实施布局调整,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造薄弱学校。教育财政专家王善迈认为,同一级政府管理的公立学校,原则上每个学生应该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他建议建立从中央到县的四级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另外,建立并严格执行教育财务制度,不给学校提供任何经济诱因。
沿着均衡发展之路继续前行
在全免费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各类人群的教育公平、追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课题。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的江西省,今年又把政府改革、发展的目标,锁定在确保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兼顾各类人群和地区教育资源公平上。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在城市义务教育领域最为突出。江西省作出规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以南昌市为例,这个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3.13万名。
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中最大的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其中最重要因素还是教师待遇问题。为此,江西省专门制订、下发了有关“落实中小学教师等人员津贴补助”的政策措施,要求各地财政部门统筹兼顾广大中小学教师等人员津贴补贴,使其和公务员一样都能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政策,对不统筹兼顾中小学教师等人员津贴的地方,省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将不予考虑。
据了解,为减小教师待遇地区落差,这个省去年专项安排3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帮助各地统筹落实中小学教师津贴政策,这项专门资金今年还将提高到6亿元。同时还将新增1亿元,为边远山区的教师增发特殊津贴。为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江西省建立起了“县级经常自查、市级定期巡查、省级重点抽查”的监督检查机制。
“有了这样的政策和经济基础,师资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才可能在城乡之间或同一城市不同区段之间流动、平衡起来。”江西省教育厅计财处处长宋雷鸣说。(记者 吴华国 张晓晶 文贻炜,本期焦点策划、编辑:王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