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巩固和加强血肉联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7日09:50  瞭望

  《瞭望》文章:专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主任陈扬勇

  巩固和加强血肉联系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的13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面对艰辛探索和新的起点,党始终重视巩固和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使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中国共产党执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主任陈扬勇分析认为,这些变化表现在四个方面:

  中国初步完成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国内的关系产生空前的全方位的变化;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长期稳定的高速发展,在告别短缺经济时代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向多样化发展的历史性变迁,人民内部矛盾有新的发展。

  “这些变化,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面临新问题,出现新挑战。”陈扬勇分析说,为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程度赢得和凝聚民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

  始终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举办的党建理论研究班上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近几年来,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滋长而惩治又不够得力,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忧虑。加上国内外反动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分子借机挑拨,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了严重损害。这种状况,降低党的威信,影响人民政权的巩固,全党上下应下定决心,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决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个月以后,中共中央召开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问题。针对当时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滋长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今后必须从七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这其中大量的是认识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能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对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大考验。”陈扬勇分析,无论是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还是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比如,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方面,江泽民强调: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都必须十分审慎;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出台的时机和力度,一定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力,也是稳定的力量和源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等等。

  比如,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江泽民反复强调:关键是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指出:“现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群众工作削弱了,许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际上没人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基层、车间班组、街道社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体察群众情绪。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一件一件去落实。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认真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他还说:“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这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论述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陈扬勇这样说。

  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赢得民心,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在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对此,江泽民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把“必须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总结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江泽民还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在这一时期,面对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形势,江泽民不失时机地指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市场购买力。他高度重视下岗职工生活和再就业工作,提出改善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他强调要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论述和部署,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严治党赢得民心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陈扬勇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好这个法宝,关键是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危险会更大,如果放松警惕,带来的后果也会更严重。

  而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政权更迭、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为什么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会丧失政权,有的政党甚至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对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严峻考验,面对新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引起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深入的思考。

  江泽民说:“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首先要忧党。如果不这样认识和提出问题,如果听任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恶化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那就难免出现杜牧所说的‘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局面。”

  他还说:“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我们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这个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警醒。”

  “这些话振聋发聩,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思想深度。”陈扬勇分析说。

  基于这样的思考,江泽民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不懈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他指出:“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不注意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注意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也会蜕变,丧失人心。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了,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

  因此,他反复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他还提出:要特别警惕和杜绝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走到了那一步,我们党就必然要失败。”

  他还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问题。把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000年2月,经过长期思考,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陈扬勇分析说,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指明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用鲜明的、具有时代感的阐述将党的长期奋斗目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生动说明了执政党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提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两个先锋队”是江泽民同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为什么提出“两个先锋队”?陈扬勇分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的新阶层,是把他们排斥在党的大门之外呢,还是把他们看作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大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绕着走。

  陈扬勇认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强调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的阶级和阶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来一同推进。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把工人阶级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而且还应把其他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提出“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此。□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