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关注民生 凝聚民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7日09:50  瞭望

  《瞭望》文章:专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副主任何树平

  关注民生  凝聚民心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十六大以来的9年间,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处在关键时期,经历了一系列新挑战和新考验。”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副主任何树平认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唯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顺应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梳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自身建设,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的考验中,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展理念:

  将“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何树平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而“以人为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的依据、内涵和要求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贯彻,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何树平梳理道,比如,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将以人为本确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作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五条重要原则之一。胡锦涛在谈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时特别强调,我们党采取这一重大举措,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谈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时,总是把“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

  “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这都充分表明,‘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其他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核心。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措施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何树平这样说。

  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被中央重申。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在“强国论坛”和网民对话中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2009年4月,在山东济南考察集中棚户区改造安置工作时,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2011年1月,在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他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发展实践:人民利益是

  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使其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何树平认为,这些努力和实践,使得科学发展具有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首先,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何树平分析,十七大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并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比如,“十一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24%的县。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12.67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等等。

  此外,在文化领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认识,推动我国文化建设进一步驶入快车道,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二,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中凝聚力量。几年来,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们经受住了来自自然界和经济领域的各种重大考验。

  “在抗击‘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前面,成为了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而灾后恢复重建,又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大了民生工程建设的力度。”何树平分析,经过灾难的洗礼,中国人民更加成熟、自信、坚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加深。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党中央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何树平说,中央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向民生领域倾斜,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为此,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幅增加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投入。

  “应对危机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能办的大事难事,这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人民群众对坚持党的领导更加充满信心。”何树平这样评价。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何树平分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起来。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权益,中央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十六大以来我们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比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修改后的选举法明确要求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我国农村和城市每1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如今1:1的变化。“同票同权”,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政府信息,等等,从制度上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还在不断推进重要法律法规的立法听证会、重大政策措施制定公开听取意见、重大决策接受专家咨询或第三方论证的制度化建设等,增强决策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

  近年来,我们还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修订了《村委会组织法》等等。

  “这些探索和实践,保证了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注重更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何树平这样说。

  优良党风:

  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何树平分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分别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何树平认为,近年来,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再到创先争优活动,其目的都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认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新进步。

  何树平分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是观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网、新华网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党政官员在网上发帖、开博逐步成为常态,互联网成为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也成为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的同时,党中央始终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视为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

  何树平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权力,更加注重维护民利,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