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调查说明
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调查时间:2011年6月2日至6月7日
有效样本量:1200个
调查方法与对象:针对全国15~55岁人群的在线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范围:全国6个大中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沈阳)
抽样误差:3%
样本构成:男女比例46.4%:53.6%;年龄结构:15~25岁占34.9%,26~35岁占41.8%,36~55岁占23.3%;学历结构:高中及以下占7.8%,大专23.7%,大学本科占68.6%;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34.8%,共青团员40.0%,群众25.1%
中共党史传播新挑战
公众对中共党史熟知度和认同度的提高,不但可增加其对党执政的信心,也是党执政的力量之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2011年6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正式开通运行。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的重要任务是提供准确的资讯,反映中共党史研究最新成果,以便公众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史,了解党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了解党史研究的动态。
为了解新时期中共党史在社会中的传播状况,以及社会公众对党史的认知度,《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6月2日~7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沈阳等6个大中城市展开了一项随机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党史在社会公众中的宣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强更大范围和更有深度的普及和推广。关于党史在公众中的传播状况,有18.8%的被访者表示目前对党史的学习“不仅主动性强,而且对党史了解得比较全面”,党员持这种观点的比例为25.4%,非党员持这种观点的比例为15.2%,说明党员对党史传播的成效的信心度更高一些。
同时,44.8%的被访者认为目前“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有31.6%的被访者认为“一般,不仅主观意愿不强,了解得也不仔细”。如何让公众主动积极地学习党史,将是党史传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高度重视和备加珍惜党史,注意从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指导和推动未来发展,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三教授认为。
“要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资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党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广大干部党员的思想并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李小三说,“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以新的辉煌业绩和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史传播方式待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极为丰富,有非常珍贵的成功经验,又有十分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编审逄先知认为。
在逄先知看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记取教训,并提到思想理论高度,教育全党,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指出,“党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胡锦涛也指出:“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共党史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系列重要史实得以厘清,通过大量新史料的发现、档案的公开和研究工作的展开,党史上的不少疑点和悬案被解开。在党史研究异彩纷呈的同时,如何有效传播党史,就成为有关部门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党史传播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多元化,40.5%的被访者反映接触党史的渠道少。对于是否参观过革命圣地或展馆的提问,65.3%的被访者表示会“偶尔去”,仅有12.3%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去”。当看到网上一些涉及党史的内容时,58.0%的被访者表示“偶尔会”去点击查看,26.6%的被访者表示“经常会”去点击查看。
被访者还反映党史传播的内容需要根据新的形势的变化进行积极的创新。63.5%的被访者认为“相关内容单调枯燥”,58.6%认为“离现实生活太远”,51.6%认为“人们不感兴趣”;对于“和周围人是否讨论党史方面”的内容,63.3%的被访者表示“偶尔,有人提起话题”,15.6%表示“很少,基本不会”。
“在人们信息接触习惯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利用一些新的信息传播渠道面向公众传播党史,以及如何借助一些与党的历史有关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等来进行党史传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学研究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
近年各地兴起的红色旅游的概念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所列举的10个著名红色旅游胜地中,40.7%被访者最熟知井冈山,随后依次为延安(34.2%)、遵义(6.0%)、韶山(4.2%)、西柏坡(4.0%)、大别山(3.8%)、白洋淀(3.4%)、广安(1.7%)、百色(1.1%)、瑞金(0.9%)。
近来,随着各地纪念建党90周年的升温,报纸、杂志、电视、网站纷纷出现“党史上的今天”、“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永远的丰碑”、“伟大历程”、“红旗飘飘”等栏目,47.2%的被访者表示“偶尔关注”,24.7%表示“定期关注”,23.3%表示“经常关注”,4.7%表示“从不关注”。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应高度重视当前党史传播存在的问题,因为对党的历史加以科学总结和传播,是党吸取经验教训,凝聚民意力量的过程。而党史的传播需要更多的载体,需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潜默移化”地让传播效果变得更好。
年轻人成最大受众群体
“中国共产党的90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极其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奋起,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卢毅认为。
“对党史的研究和传播,是对党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吸取,是对党信仰、信念的传承,更是增强党执政信心的途径。”华南师大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尤其在传播方式上,不能落后于时代,墨守陈规,而应与时俱进,把握受众心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4.2%的被访者平时经常会主动了解党史方面内容,其中群众的比例是13.6%,党员的比例是41.8%。同时,提高个人政治素养与关注时事是公众了解党史的两大主要动机,64.2%的被访者希望通过了解党史提高政治素养,51.4%的被访者出于兴趣了解党史。
从年龄方面来看,相对其他年龄段的人,“85后”在校大学生关注党史的比例较高,需要面对的各类考试比较多,面临择业的人群比例也很高。因此,应付考试需要和个人职业发展,成为他们学习党史的一个重要动机。其中,49.1%的“85后”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党史。
不过,仍然有55.5%的“85后”表示,他们学习党史是出于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心。还有61.6%的“85后”表示,他们学习党史的动机,主要是提高政治素养。而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75后”和“65后”,则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提高政治素质的需要去了解党史,学习主动性更明显。
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二线城市的被访者对于提高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更强烈,71%的二线城市被访者会通过了解党史知识提高个人政治素养,超过一线城市8.9个百分点。
针对以前有些党史传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谈方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对党史传播的规律缺乏正确认知,同时也与不能完全把握受众心理有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公众可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要求党史传播必须根据当前公众的心理特点,提供新的、更准确的史实和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谈方说。
影视和网络是主要传播途径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5亿,年度增长率为20.3%。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33.9%,已经超过了30%的世界平均普及率。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数字化生活的语境下,通过影视作品、网络等形式认知党史,已成为大众越来越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而且公众利用网络视频收看影视作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影视是当前公众接触党史的首要途径,71.9%的被访者主要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党史。同时,网络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党史的主要渠道,71.3%的被访者会通过网络了解党史。日常生活中的报刊杂志是公众接触党史的第三大渠道,学术性专著和期刊退居次要。
同时,62.8%的被访者希望多用网络传播党史,理由是可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相关知识,还能通过网络无阻隔地进行相互交流。但也有6.0%的被访者认为网络传播党史“没有意义,无法考辨真伪”。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关于党史类书籍的选择偏好,67%的被访者对名人名著类党史书籍有阅读兴趣。其次,历史事件记述类书籍和人物传记也比较受欢迎,分别有65.3%、60.6%的被访者有兴趣阅读这类党史书籍。地方志和论文类党史书籍受冷落。67.2%的被访者曾经阅读过3本以上的党史类书籍,阅读过6本以上的人群比例是27.5%。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党员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党员借助各种渠道学习党史的比例均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除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和网络,学术性专著和期刊也是党员了解党史的重要途径,64.4%的党员会通过学术性专著和期刊学习党史。
“党史传播的途径,无论是图书还是影视剧,无论是网络还是报刊杂志,都更应注重研究和尊重受众心理。”谈方说。
事实证明,通俗类党史读物比较容易吸引公众。比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的《苦难辉煌》销量突破10万册,热烈反响主要来自青年人:“生动、有料、做普及读物挺好。”
同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则通过十三个“为什么”串联党史,从建立新中国到高效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奥运会,对于错误亦不避讳,这也得到了相当一批读者的认可。
红色影视真实感需加强
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热播,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次调查显示,老牌经典红色影片仍备受好评,仍有27.9%的被访者把《地道战》视为最经典的红色影片,2009年热映的电影《建国大业》同样得到很高的美誉度。
在本次调查中列举的5部“红色经典”影视剧中,25.8%的被访者喜欢《建国大业》,比例仅次于《地道战》(27.9%),其次按序分别为《潜伏》(19.6%)、《小兵张嘎》(13.8%)、《开国大典》(11.1%)。
在当前红色影视片需要改善的环节上,被访者反映最强烈的是“真实感不强,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持上述观点的被访者达52.9%。另外,有50.0%的被访者认为红色影片“情节简单,千篇一律”,37.4%的被访者认为红色影片缺少时代气息。
“有些电影电视剧人物过于脸谱化,语言过于舞台化,甚至有时扮演红军战士的演员,不是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就是白白胖胖的,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现实。”一位经常看红色经典电影电视剧的北京市民对本刊记者说。
肖明超认为,红色经典影片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红色影视剧仍是传播党史的主要渠道,但红色影视剧只有客观地反映历史,在创作上突出艺术创新,突出时代脉搏,才能继续得到公众的青睐,才能承担起传播党史的重任。”肖明超说。
公众更熟知建国前党史
本次调查还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党史人物,对公众进行了熟知程度的测试。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公众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党史了解得相对更多一些,比如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七大。而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熟知程度相对较低,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共八大和刚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
当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个历史事件,哪个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夺取武装政权的开始?”时,86.4%的被访者正确地选择了“南昌起义”。
当问“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什么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三个备选答案中,80.2%的被访者正确地选择了“毛泽东思想”。
当问“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什么上来?”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拨乱反正、对外开放”三个备选答案中,64.2%的被访者正确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问“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什么?”时,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备选答案中,63.8%的被访者正确地选择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被访者认为仅凭目前记忆,能说出大概时间和事件原委的,81.5%的被访者选择长征,78.8%选择西安事变,其次78.1%选择文化大革命、77.3%选择南昌起义、75.8%选择遵义会议、68.3%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62.5%选择邓小平“南巡”讲话、57.4%选择中共一大、43.5%选择延安整风、34.9%选择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31.6%选择中共八大,等等。
而就老一辈已故革命家来说,毛泽东、周恩来最为公众熟知,依次排在前两位,随后分别为朱德、李大钊、陈独秀、彭德怀、刘少奇、陈毅,等等。
“面对新形势,党史传播只有求新求变才能获得生机。”谈方认为,“党史的讲述也要突出可读性、可看性,而党史大众化、通俗化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党史的了解和关注。”
在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看来,历史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也更吸引人。“当然,党史的通俗化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思想性和真实性才是其中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仰作为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谈方说,“在当今社会激烈的转型期,公众学习党史,就是重温党的信仰,并期待党对其一贯始终地坚持与秉承。就是期待党员,尤其期待领导干部能够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公众对党史熟知度和认同度的提高,不但可增加公众对党执政的信心,而且是党执政的力量之源。”谈方说。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个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必将会爆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