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孤悬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2日12:34  三联生活周刊
杨文博与太太是第二代华侨。在父亲杨伯方和他的努力下,同古才有了远征军纪念碑 杨文博与太太是第二代华侨。在父亲杨伯方和他的努力下,同古才有了远征军纪念碑

坐落于同古福元宫的新纪念碑 坐落于同古福元宫的新纪念碑

  我们的车从同古城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锡唐河大桥,桥头上照例有军人把守——可见这座桥对现在缅甸的“维稳”仍有重要意义。我们绕过军人视线,转到了桥的东岸。有几户人家挤在岸边低矮的房子里,几个孩子伸出小脑袋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这些外来客。1942年3月29日深夜,来自中国的一支英雄部队就是从这里突围,沿东岸向北撤去。略感遗憾的是,我们如今重新踏上的这座锡唐河大桥上,并没有当年那些中国远征军英雄们的足迹——3月30日凌晨,第5军军长杜聿明在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的指挥所得知200师安全撤离后,下令将锡唐河大桥炸毁了。

  持续多日的激烈奋战,已使200师伤亡上千人,战斗力严重下降,而敌手——日军第55师团因为进攻连连受挫,损失严重,攻击力已达极限,双方陷入胶着状态,都在一面继续苦战,一面等待援兵。

  3月25日,日军借助30多架飞机轮番轰炸,从南、西、北三个方向攻击,两军形成对攻,在同古城里展开拉锯战,逐屋争夺,相距仅30米左右。这时日军飞机不敢在城市再滥炸,转而把目标转向锡唐河大桥和东岸,大桥受损,车辆无法通行。

  3月26日,日军一方面在地面对同古展开全面反击,一方面利用空中优势,集中90多架飞机密集轰炸平满纳,以阻止第5军主力南下增援。第二天,55师团全力反扑,同古阵地多处被突破,日军还再次释放了毒气弹,所幸中国军队早做了防范。

  此时的史迪威仍在筹划他的进攻计划。他一直期望新22师和96师迅速跟进,对正面的第55师团实施分割包抄。可是22师迟迟不到,光是让22师进入阵地,就花去了4天时间。“铁路上是不可思议的漫长等待。”史迪威开始怀疑是在重庆的蒋介石在背后捣鬼。在美国方面看来,“史迪威两次发动进攻命令,杜聿明将军及其下属不断争辩、分析、找借口,允诺并同意服从命令,但第22师仍按兵不动”。

  直到3月27日,廖耀湘的新22师才到达同古附近,可是杜聿明仍不同意发动进攻。在中国人眼里,史迪威的举动无疑是让中国军队去冒险送死,是滥用职权、好大喜功。

  争执不下时,渡边正夫率领的第56师团,正在从仰光赶往同古增援的路上。56师团号称“龙”师团,擅长山地丛林战。他们接到命令后,3月19日从新加坡出发,24日到达仰光,立即以汽车、自行车行军和铁路运输的方式向同古疾进。结果先头部队仅用3天就完成了300公里的长途急行军。

  当年戴安澜将自己的部队放在同古的南、北、西三个方向防守,他自己则亲自带领师部守向东的唯一通道——锡唐河东岸。3月28日黄昏,日本第56师团先头部队涉过齐胸深的锡唐河,晚上突袭第200师师部,双方短兵相接,发生了激烈战斗。此时正在城里的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听到河东的枪声紧密,随即接到戴安澜的电话,得知师部遭袭,立即派了两个连赶去支援。双方在锡唐河大桥东南形成对峙,但河东师部与河西城内守军的联系已被切断。

  29日凌晨,日军全力向200师部猛攻,同古战局陷入危境。杜聿明认为,第200师已经在同古经过了12天孤军奋战,伤亡达2500多人,而且弹药将尽,给养不济。加之日军增援部队已到,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如此下去,第200师有被全歼的危险。为保全实力,杜聿明下令让200师在29日晚上突围。

  他的想法遭到仍坚持对敌发动攻击战的史迪威的坚决反对。一个在眉苗,一个在瓢背,史迪威与杜聿明在两个不同的司令部里隔着电话发生了激烈争吵,乃至闹翻。史迪威要求杜聿明服从命令,并派他的参谋赶到瓢背监督杜聿明实施他的攻击命令。

  杜聿明于是直接找到远在重庆的蒋介石,蒋介石权衡再三,最终同意让第200师撤离同古。杜聿明于是不顾史迪威的强烈反对,断然下达了撤退命令。

  因为200师师部与守城部队的通讯联络当时已被切断,所以接到突围命令后,戴安澜派两个缅甸便衣队队员,在29日黄昏潜入城里,将亲笔写的撤退命令交给郑庭笈。当天夜间,郑庭笈先派一个营在锡唐河大桥对敌佯攻,掩护主力从其他地方涉水过河。戴安澜则亲自前往河边指挥接应,并最后一个撤离。到30日拂晓,第200师官兵,包括担架上的伤员全部安全撤离同古。

  3月30日,廖耀湘奉杜聿明的命令,率领远征军新22师救援第200师。他们向南洋车站佯攻,以牵制敌人,掩护第200师撤退。戴安澜指挥200师突围转移时部署周密,全师在行动中连一个伤兵也没有丢失。

  等到日军在上午8点50分通过工兵爆破部分城防工事、攻进同古城时,才发现已是一座空城。

  永远的纪念

  来同古前,就有远征军研究者告诉我们:同古城里有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当年牵头建这座纪念碑的,是一位叫杨伯方的华侨,他也曾是远征军的一员。同古的华人圈并不很大,在当地随便找一个华人打听,就应该能打听得到。

  巧的是,我们住的小宾馆旁边,就有一家华人开的冷饮店,进去一打听,一位60多岁的老伯立即微笑着说:“这就是杨伯方的家。”原来他是杨伯方的长子杨文博。

  当年“同古之战”伤亡惨重,很多中国战士远征异域却埋骨他乡,于是当地华人在1951年集资兴建了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当时这座碑建在中华学校校园里,不久,缅甸政府不许开办华文学校,将学校收归国有,改为缅文学校。在同古的华人很早就想把碑迁出来,缅甸上世纪70年代也经历过排华,华侨本身处境艰难,迁碑之事搁置下来,也成了杨伯方的一块心病。

  出生于1946年的杨文博与太太都是第二代华人。自从父亲在几年前去世后,杨文博自动承担了与远征军相关的事务。杨文博拿出家里的老照片,上面有一张少年杨伯方与父母的合影——一家人的穿着都显示出优裕。杨文博说,杨家是河南洛阳人,爷爷当年开了一个榨油厂,家境很富裕,不料某一年杨伯方的哥哥被绑了票,家里被迫付了一大笔赎金,从此家道败落。20岁那年正在高中读书的杨伯方参了军,后来成为新38师的一名汽车兵,参加过“仁安羌之战”,之后随同部队穿过野人山败退印度。“父亲经常会讲野人山的经历,想起死那么多人,他就会掉眼泪……”

  杨文博说,198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纪念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第一次派人前往同古向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敬献花圈时,却被当地教育部门阻止。这更让老父亲耿耿于怀。1992年,杨伯方等人向缅甸最高当局申请迁出重建,经过几年的漫长等待,才在1997年得到批准,2000年3月12日宣告落成。

  杨文博带着我们去看了坐落于同古福元宫的新纪念碑——这座8米高的纪念碑很孤独地栖身在一个小院子里,太过寒酸。即便如此,据说它已是缅甸境内两座仅有的纪念碑之一了。

  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日本占领了一座空城结束。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及待地在各自首都发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渴望捷报的中国媒体马上把同古阻击战升级为“同古大捷”。4月初,来眉苗召开军事会议的蒋介石,还特地把戴安澜叫到自己住处。据戴安澜日记里写,他当时本来都已脱了衣服准备入睡,突然蒋介石敲门进来了,让他很紧张,起来穿好衣服。听完戴安澜的汇报后,蒋介石夸奖道:“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第200师撤退前,英缅军已经撤退,原来要退到跟平满纳齐平位置的阿蓝庙(Allanmyo),但是他们到达那里并没有止步,也没有炸掉桥梁以阻止日军的前进,结果一直退到了80英里外。中国和英国开始互相埋怨,都指责对方暴露了自己的侧翼。中国人指责英国人让200师忍饥挨饿,英国人反驳说戴将军将他的联络官置于后方,结果日本的包围圈把他们切断了。在混乱的指挥下,在互相的指责声中,联军防线继续向北,向北……■

  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领

  戴安澜(1904~1942)

  字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云麾”勋章。1937年8月升任第13军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1939年1月升任第200师师长。1942年3月18日,第200师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于缅甸同古与日军开战,在没有空军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多人。3月29日,第200师奉命撤出同古继而克复棠吉,5月16日遭日军重兵伏击,激战两天,伤亡惨重。5月18日,在指挥突围的战斗中,戴将军不幸身负重伤。由于无医无药,以致伤口发炎溃烂,在5月26日第200师行至茅邦时,以身殉国,年仅38岁。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毛泽东题挽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蒋介石题挽词:“浩气英风。”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齐学启(1900~1945)

  字敦镛,号梦赉,湖南宁乡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学习军事。1929年由美国诺维奇军校毕业后回国,入南京宪兵学校任上校大队长。1932年以宪兵团长职率宪兵第6团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8年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1942年春,税警总团改编为中国远征军新38师,齐学启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自滇入缅,在缅北仁安羌地区救援英军7000多人。仁安羌战斗后,齐学启将军奉命率队转移至卡萨、温早之间。5月11日,部队从卡萨撤退转至曼西时与第5军军部失去联系,5月23日在荷马林地区遭遇日军,经激战,将军随从十余名官兵全部英勇殉国,将军中弹负伤,昏迷不省人事。日军将他转运至荷马林旅团部,后辗转押送至仰光战俘集中营服苦役。将军在狱中坚贞不屈、正气凛然。1945年3月7日,在仰光战俘集中营被刺身亡。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令褒扬其英勇不屈,追授为陆军中将。

  胡义宾(1906~1942)

  字履冰,江西兴国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抗战爆发后,在鄂北、豫南多次与日军激烈战斗。1940年春升为陆军第96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春,第96师编入中国远征军第5军战斗序列,入缅甸作战。在平满纳作战中,奉令率部转移,翻越野人山,历尽千辛万苦,转入埋通,途中遭遇日军,展开激战,将军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周恩来题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1983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凌则民(1911~1942)

  湖南省平江县人,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毕业。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凌则民时任陆军第96师288团上校团长,奉命改隶远征军第5军入缅作战。抵缅后,奉命守卫腊戍机场,并警备滇缅公路。4月,第96师奉命抵平满纳阻敌。日军第55师团和第18师团主力在空军、重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向该师猛攻。该师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抵抗,与敌人苦战8天。因平满纳以北地形多为开阔平坦,很少要隘可以利用。日军不断增兵,将该团包围,该团坚守阵地,苦战日久,粮弹缺乏,伤亡惨重,凌则民率余部官兵反复冲杀,直至壮烈牺牲。

  柳树人( ~1942)

  贵州安顺人。1924年黄埔第5期毕业,后即分配到国军第5军。抗战爆发后,升任第5军第200师戴安澜部599团团长,率部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1942年春,第5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入缅作战。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的第200师急驰同古,由于英军急于撤退,致使第200师孤军深入与日军在同古展开激战。第200师在敌情不明、后援不至的情况下,与4倍于己的日军激战12天后突围撤退。撤退途中,在通过西 (保)摩(谷)公路时,遭日军重兵伏击。柳树人率团担任后卫,掩护全师突围,激战中,柳树人和副团长刘杰壮烈牺牲。■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缅甸)战斗序列

  1941年12月~1942年8月

  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

  前:卫立煌(未到任),后:罗卓英

  副司令长官:杜聿明

  总参谋长:史迪威

  第5军

  (1944年配属远征军长官部直属)

  军长:杜聿明

  副军长:刘嘉树

  参谋长:罗又伦

  第6军

  (1942年初加入)

  军长:甘丽初

  第66军

  (1942年3月加入)

  军长:张轸

  副军长:成刚

  第36师:李志鹏

  炮兵第18团第1营

  (随第5军入缅)

  陆军战防炮直属第1营

  刘干业

  野战重炮第13团第1营

  张哲先

  独立工兵(第24营)

  张祖武

  宪兵第24团之1营

  第96师师长:余韶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后:高吉人

  新22师师长:廖耀湘

  游击支队新兵训练处长:黄翔

  装甲团:胡献群、覃遵三

  汽车团:洪世寿

  炮兵团:朱茂臻、朱肖棋

  工兵团:李树正

  辎重兵团:杜鸿范

  骑兵团:林承熙

  第49师师长:彭璧生

  暂编第55师师长:陈勉吾

  第93师师长:吕国铨

  辎重兵团

  新28师师长:刘伯龙

  新29师师长:马维骥

  新38师师长:孙立人

  辎重兵团

  286团:刘有道

  287团:胡正济

  288团:凌则民,后:漆云鹏

  598团:郑庭笈、黄景升

  599团:柳树人

  600团:刘少峰

  64团:刘建章

  65团:邓军林

  66团:谢蔚云

  补1团:王肇中

  补2团:訾昆如

  147团:文谟

  146团:梁筠

  145团:文雨辰

  野补团:黄平

  野补团:张旅

  3团:李文伦

  2团:刘乃素

  1团:刘应佳

  279团:朱谔臣

  278团:梁天荣

  277团:李发尚

  野补团:诏观义

  112团:陈鸣人

  113团:刘放吾

  114团:李鸿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