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雅克-贝汉与《迁徙的鸟》--在追寻与见证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8日16:44 《人物》杂志


雅克·贝汉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很难想像如此之多的身分可以聚集在同一个人身上:英俊的爱人天使、忧郁的情歌王子、一举成名的制片人、奥斯卡外语片最年轻的获奖者、冷酷历史的见证人、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者、精巧的摄影机械设计家、新自然奇观片的创始人……但是上帝果真把所有这些身分糅合在一起了,并加上一蓬淡金色的鬈发和一双迷人的眼睛,这个形象就是雅克·贝汉。

  Ⅰ

  作为中国人,知道雅克·贝汉的大名,多半来源于他2001年的自然奇观片《迁徙的鸟》。然而,雅克·贝汉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便已涉足影坛。凭着一头金发和一张帅脸,这个顶着法兰西古老姓氏的英俊男人,几十年来一直是欧洲影坛上的常青树。

  雅克·贝汉出生于1941年。“贝汉”这个姓氏原本属于当地以生产葡萄酒而闻名的大族。然而据我们所知,至少从雅克的父辈开始,这一家姓“贝汉”的人就已经弃商从艺了。在做剧院导演的父亲影响下,雅克·贝汉几乎是一边识字,一边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艺途。1947年,6岁的小雅克·贝汉在影片《夜之门》中扮演了一个没有出现在演员表中的角色。从此,龙套一跑就是12年,直到1959年,雅克·贝汉才凭借《绿色的收获》一片,让观众见识到自己的大名。

  作为青春偶像类型的演员,雅克·贝汉的外表可谓得天独厚。与阿兰·德龙的英气勃勃不同,年轻时的雅克·贝汉,帅气的容貌中却更多流露出一种纯朴与柔美,加上一头微微鬈曲的金发,一脸天真稚气的笑容,活脱脱一个阳光型的灿烂男孩,这便成为他从影初期几乎固定不变的银幕形象。与此同时,雅克·贝汉也在谋求戏剧舞台上的发展,家传的熏陶加上个人的天赋,雅克·贝汉曾创下过一出剧目连演400余场的佳绩。就在一次剧团演出时,意大利著名导演瓦莱里奥·苏里尼恰巧坐在观众席上。雅克·贝汉精湛的演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苏里尼邀请这位年轻的法兰西人,主演自己的下一部爱情影片《带手提箱的姑娘》。



雅克·贝汉和《迁徙的鸟》


  1960年,《带手提箱的姑娘》在欧洲正式上映,这也成为雅克·贝汉成为国际级影星的起点,并从此开始了他与多位意大利导演合作的历史。当他跟另一位意大利导演科斯塔·卡瓦拉斯合作的《半个男人》一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时,他才刚刚25岁。

  “我追随着你,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今天重新听起雅克·贝汉在歌舞片《柳媚花娇》中的歌词,几乎要怀疑那是一种谶语。那部影片中有许多寻找爱情的角色,但惟有雅克·贝汉仿佛是一个误闯到这个世界上的精灵。他在人群中、在街道上、在咖啡厅的座椅间飘行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许多年之后,同一个雅克·贝汉在《迁徙的鸟》中用低沉的男中音说:“迁徙是一种承诺”。其实同样的承诺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已经许下了。

  Ⅱ

  1970年,29岁的雅克·贝汉的影艺生涯正如日中天。

  “那时候我一部接一部地拍片子,过得挺舒服。”雅克·贝汉后来回忆这段光阴时说,“但我觉得人活在这世上,不仅仅是为了舒服。他应该参与,应该自始至终地参与进去。而演员是一种被动的身分,我热爱表演,但不想让它成为我的终身职业。迈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离开它,以后再回来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的快乐。”

  1969年,雅克·贝汉与科斯塔·卡瓦拉斯合作,拍摄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参与制片的作品《Z》(希腊语中意为“他活着”)。影片取材于1963年发生于希腊的一起真实案件:一位左翼运动领袖在公众场合遭人刺杀,随着调查的层层深入,居然发现警方和政府在幕后扮演着不可告人的角色。案情公开之后,右翼政府垮台,但军队随即发动了政变,建立了独裁政权,取缔了宪法所保护的绝大多数自由,支持调查的人士纷纷遭到杀害……

  《Z》摄制完成的1969年,希腊的独裁政权仍然在台上,因此影片的大部分场景不得不在阿尔及利亚搭景拍摄。在这部被誉为政治悬疑影片经典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莫里哀的反讽、爱森斯坦的隐喻、奥逊·威尔斯的造型以及希区柯克式的叙事技巧被纯熟地铸造成一个整体。让你看到在如此令人窒息的环境里,仍然有人在不屈不挠地寻找正义,而成功的希望又是如此渺茫。

  《Z》的推出,同时在大洋两岸引起了巨大反响,1970年,影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剪辑两项大奖,并被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在不同的国家里、无数的课堂上一再播放——不仅仅放给那些修习电影的人,也放给那些修习历史和人生的人,放给那些当代的希腊人,告诉他们:为了追求公正,人类有时候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除了制片之外,雅克·贝汉在《Z》中也扮演了一个记者的角色。他把金发染成了栗色,蓄起了小胡子,似乎着意要与当年的青春形象告别。1973年,他又与科斯塔·卡瓦拉斯合作拍摄了反映美国在圭亚那支持独裁者上台始末的《围困之国》,以及揭露法国维希政权在二战期间迫害犹太人的《特别区域》。与此同时,随着雅克·贝汉把精力越来越多地放在制片上,他接演影片的速度也明显减缓下来。整个70年代,他只在11部影片中亮过相,仅相当于60年代出演影片的三分之一。

  1976年,雅克·贝汉参与制片的作品《黑·白·彩》赢得了第二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这部影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非洲的某个殖民点,两群法国和德国的杂货商各自招募黑人做炮灰,所进行的一场荒谬战争。自此,雅克·贝汉正式在法国制片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Ⅲ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世纪80年代末,年近半百的雅克·贝汉面临着又一次抉择。

  自从1985年在影片《警官的诺言》(这也是雅克·贝汉此前惟一被引进我国的影片)中与阿兰·德龙出演对手戏后,他已经整整4年没有涉足影坛了。这期间,虽然雅克·贝汉仍有机会在几部电视剧中亮相,但他的电影事业却似乎已经陷入了低谷。他不再如70年代那样频频担任制片,当年的合作伙伴也一一离他而去,或疾病缠身,或远赴美利坚……直到1989年,雅克·贝汉终于又一次出现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奖作品中,不过这一次他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在朱塞佩·托纳多的《天堂电影院》中,雅克·贝汉扮演成年后的“托托”,孤独地走在故乡的大街上,眼前是儿时的电影院被拆毁,耳边是忘年好友逝世的噩耗,银幕上的亮光闪过,一幕幕竟是种种青春爱情的旧影……

  这几乎是雅克·贝汉此时的夫子自况了。好在90年代初情况有了转机,仅三四年内就有十几部影片邀请他在其中扮演角色。然而,与人们的预期相反,雅克·贝汉并没有急着兑现当年那句“以后再回来”的诺言。1995年,他以制片人的身分,推出了一部绝大部分场景使用显微摄影技巧拍摄的奇观片《微观世界》,再一次震惊了世人。

  不再有爱情的狂欢和政治的黑暗,《微观世界》把视角投向了昆虫界的芸芸众生。影片从筹划到拍摄共用了15年的时间,推出后立即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和法国恺撒奖的多项桂冠。与《迁徙的鸟》一样,这部影片的美妙是超越文字之上的。因此,对雅克·贝汉天才创意的最佳致敬方式,是坐到电影院里去,和银幕上那些奇妙的生灵共同度过70分钟。那些平日里显得十分丑陋甚至令人厌恶的昆虫,在精心布置的照明灯光下,或如翠玉般碧绿,或若水晶般剔透,或似青铜般雄浑。无论一只不厌其烦地梳理触角的甲虫,抑或是一丛固执地在虚空中寻找依附的攀援植物,在长焦距的显微镜头下,这些动作都被放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令这些小小的生灵仿佛具有了某种人性。

  《微观世界》的导演不是雅克·贝汉,但后者绝大部分的创作理念已经深深地渗透于其中。它以精心的脚本设计为前导,通过特殊的拍摄视角,高端的技术装备和瑰丽的画面语言来营造奇观场面。某种意义上,《微观世界》可以说是《迁徙的鸟》的一次筹备和预演。它所引起的轰动是意料之中的,世界似乎已经看到一种崭新的银幕纪录方式的诞生。然而到了1999年,雅克·贝汉却暂时离开了这条已经开辟出来的道路。他由微观而至浩瀚,前往尼泊尔长达9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部以尼泊尔高原土著商队为主角,全部使用当地人出演的影片《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的导演埃里克·瓦利永远都会感念雅克·贝汉为他提供的这个机会。他此前在尼泊尔做了二十多年的摄影师,作品曾经数次被《国家地理》等著名刊物采用,他本人更因为在文化传播领域内的杰出贡献而被尼泊尔王室授予特别荣誉勋章——然而他就是找不到一个机会,能够于摄影之外,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经历和才华。后来他认识了雅克·贝汉。再后来,这个一头金发的人对他说:埃里克,你对这里有着深厚的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过着史诗般的生活。让我们在银幕上重新创造这种真实吧。

  “重新创造真实”——这六个字概括了雅克·贝汉全部的艺术理想。

  在他的眼中,世界本身是美丽的,但是这种美丽只是胶片上的素材。而电影人,则是运用各种剪辑技巧,利用这些素材,重现制作者眼中的真实。在这个被高度主观化了的世界里,事物的组合体现出一种超乎自然之上的美,一种近乎神性的世界。于是在《喜马拉雅》一片中,我们看到雪山的壮美,看到大自然的伟岸。而影片中的人物,却在这些巨大的背景之下,被压缩到近乎渺小的地步——而这对于一部故事片来说是致命的。这部影片是一个罕见的综合体,单调到近乎苍白的叙事与壮观完美的画面奇怪地糅合在一起。其中的答案只有一个:在雅克·贝汉的世界里,人类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



自然奇观影片《迁徙的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已经知道了:2001年,《迁徙的鸟》使雅克·贝汉再一次登上了荣誉的顶峰,而且这一次,他成为聚光灯下惟一的主角。

  《迁徙的鸟》的构思来源于1994年。在这一年,加拿大人比尔·利舍曼和约瑟夫·达夫开了一个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群引领鸟类进行迁徙的人。他们训练一群幼加拿大雁,让这群雁从小就把一架超轻型的飞行器当成“头雁”一样服从。然后,他们驾驶着飞行器,引导18只雁跨越了几乎整个美国东部,从安大略湖畔一直飞到弗吉尼亚州。整个过程被拍摄成一部名为《超雁》的纪录片,由此引发了雅克·贝汉的创作灵感。

  雅克·贝汉说,“我看到了这部影片,它里面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于是我决心跟随其他一些鸟类周游世界,以提醒我们:人类并非独处于世界之上,我们与别的物种生活在一起,这些物种也都有着生存的权利。从《圣经》到毕加索,鸟类始终是自由的象征。我希望《迁徙的鸟》能够成为对它们的美丽与自由的一次致敬。我当时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解决所有的技术难题,我们就将创造一个无与伦比的奇迹!”

  这最后一句话后面掩藏着的,是整整4年的艰苦工作。整部影片的投资高达4000万美元,雅克·贝汉戏称其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法国影片”。全部制作人马超过400人,运用了包括动力伞、滑翔机、热气球、航模鸟以及各种各样精巧的辅助摄影器材,跨越了从美国、日本一直到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土地和天空,拍摄的素材累积起来将近300小时。这一次,雅克·贝汉终于从幕后走到前台,直接以总导演的身分,正式成为剧组的核心。听命于他的辅助导演达十余人之多,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情节,衔接起来依然丝丝入扣。用雅克·贝汉的话说:影片中所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连续性。

  有关《迁徙的鸟》及其拍摄手段的运用,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雅克·贝汉毫不讳言自己在影片中种种“制造真实”的处理。当动物保护主义者指责他“为了拍摄而故意折磨一些飞鸟”的时候,雅克·贝汉平静地反驳道:没有这回事。你们在银幕上看到一些螃蟹在撕扯一只鸟,其实那只鸟并不是真的……

  《迁徙的鸟》为纪录片一贯所坚持的“真实”原则制造了一次“地震”。当电影理论家们还在争吵纪录片中的“摆拍”是否符合纪录片道德的时候,雅克·贝汉已经在用成桶的巧克力浆,来营造“鸟儿陷入油污”的惊心动魄场景了。当各国的电影人还在讨论在电脑特技应用泛滥的今天,传统拍摄技巧的生命力和可能性的时候,讨论在电视和网络的冲击面前,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的时候,雅克·贝汉已经指挥着人造的飞行器,操纵着蓝天上的鸟儿摆出各种优美的阵形了。理论是苍白的,而创造永无止境。在这场头脑风暴的中心,雅克·贝汉正在静静地微笑。

  现在我们可以发现雅克·贝汉原来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受任何戒律或规则的制约,也不在任何非技术的困难面前止步。面对这个人,你永远无法用一个模式来框架他,因为他的作品会不断地超越模式也超越自己。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许多报道中,他的《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曾被无数传媒冠以“天·地·人”三部曲的美称。而雅克·贝汉对于这种“归纳”只能无奈地解释道:“是的,确实有三部影片,但是我绝对不是刻意的安排。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牵涉了那么多的地方。不是拍连续剧,拍连续剧你可以编排很多的情节,但拍纪录片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此刻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消除这种误解。雅克·贝汉正在准备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一部有关海洋生物的奇观片。

  “我追随着你,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

  其实,回顾雅克·贝汉一生所扮演过的角色,除了《柳媚花娇》和《天堂电影院》中的追随之外,同样重要的,是一种对真实、美和正义的见证。正如他在《Z》中所扮演的记者那样,正如他在《狼族盟约》里所扮演的贵族那样——在影片的结尾,当暴民们已经在城堡之外山呼海啸的时候,他仍然要静静地坐下来,把一段记录写完。

  在他的一生中,雅克·贝汉曾经遇到许多极其优秀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在那里发生交叉并擦出火花。然后,那些人终其一生继续走自己的路,而雅克·贝汉则不断为自己开辟新的海滩。

  其实一切都只是追随和见证,用他自己的话说:“电影是一项冒险,我热爱自己选择的一切题材,喜欢把那些元素组织在一起,喜欢有选择元素的自由。我对于自然、鸟类、昆虫和政治都一无所知,我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拍摄电影。我只是想在电影中讲述那些人类会对此感兴趣的故事。”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疑问,或许我们现在可以读懂它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身份和头衔,正如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一样,色彩丰富却又彼此和谐。雅克·贝汉所创作的风格迥异的作品,也正如那个既为人类贡献了香槟酒和电影,又为历史制造了革命和断头台的法兰西民族一样。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线下投射的影子,而循着那些光的来路,追随是见证的先导,见证是追随的印章。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