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西式婚礼受青睐 阿拉伯青少年疏远传统文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01/07 14:26   环球时报

在突尼斯,这样出售民族传统食品的老人只能在旅游景点找到了。
在突尼斯,这样出售民族传统食品的老人只能在旅游景点找到了。乔慧谷/摄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不久前,一个有关阿拉伯青少年未来发展的研讨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近20个阿拉伯国家的几十名政府官员、教育界专家及有关代表出席,他们讨论了阿拉伯青少年眼下遇到
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新生的一代正在对传统文化逐渐疏远和陌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知名作家受人冷落

  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今天,传统阿拉伯文化正受到青少年一代有意和无意的冷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天天看阿拉伯语书籍、报刊,碰到文采横溢的古法表达,自己不懂,便找阿拉伯小伙子问,结果,10个人有9人答不上来,仿佛在读天书,结果还是上了年纪的人帮记者解惑答疑。

  今年95岁高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不但是埃及的大作家,而且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骄傲。记者也经常跟阿拉伯人聊起这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不料,有不少年轻人要么根本不知道马哈福兹为何人,要么不屑一顾,说他是“很久远时代的人了”。开罗有不少名人故居或博物馆,都坐落在幽静的小巷中,可记者每次去这些地方都发现里面冷冷清清,倒是我这个东方来客让接待员兴奋不已。

  埃及其他作家也遭到类似马哈福兹的“待遇”。埃及是个文化大国,作家云集,人才济济,书店里,他们的作品动辄摆放成长长的一条,不下10来种。但常逛书店的记者发现,这些书许多时候都形同虚设,光顾的人不多,青少年的身影更少,他们更喜欢读地摊上的小报,因为上面有大量的小道消息、明星艳事和奇闻趣事之类的东西,这些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而正宗高雅的传统文化和出版物,却远离他们的视线。此外,西方电影、音乐,也是这些年轻人的所爱。随着网络和手机短信息的发展和普及,一些年轻人也逐渐失去了道德操守,记者的一个约旦朋友就曾拿出彩屏手机,向我炫耀下载的“黄色”图片,让我大吃一惊。

  传统歌舞后继无人

  东方舞是埃及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它曾随着埃及电影传遍阿拉伯世界,声誉显赫。但如今,一般的场合已难觅东方舞的踪迹,只有在五星级饭店、豪华的尼罗河游船等场合才能一睹其面貌。可让人不解的是,不少跳东方舞的演员竟是来自俄罗斯、东欧等国金发碧眼的姑娘,而埃及本国的东方舞演员则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说唱艺术堪称阿拉伯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一种叫做“海拉里亚”的说唱艺术列为埃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由说唱艺人或在咖啡馆当众演唱,或走街串巷四方巡演,才一代代得以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艺术形式,今天几乎到了失传的边缘。

  西式婚礼得到青睐

  咖啡馆曾是阿拉伯各国文人墨客常光顾的地方,开罗的费沙维咖啡馆是纳吉布·马哈福兹几乎天天必到之处,他一边听人聊天,一边观察街上风景和社会众生相,一边随手记下眼中所见和脑子中闪过的思绪,回去整理后就是一篇文章。但现在的咖啡馆除了中老年人外,很少见到年轻人,舞厅、歌厅对他们有着更大诱惑力,他们过生日、办婚宴,也多在饭店举行,不少人甚至以西方仪式为荣。在反美情绪最浓的伊拉克,战后有条件的年轻人还是要搞一场西式婚礼,婚纱、西装、蛋糕一样都不少。

  在阿拉伯国家,25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总人口的65%。因此,这些青少年的文化爱好和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阿拉伯民族的未来文化走势。有鉴于此,阿拉伯各国的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他们呼吁各界采取切实措施,扭转下一代在传统文化上渐行渐远的现象。

  (编辑:羚萱)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