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不该忘却的纪念:30年前的4月4日张志新被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04/06 12:47   中国妇女报

  张志新(1930-1975)天津人。女。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干事。

  文化大革命中,她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干扰,遭受残酷迫害,于1969年9月被捕入狱。在狱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1975年4月4日被杀害。表现了共产党员为真理而献身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1979年3月,中共辽宁省委为她彻底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1979年新版《辞海》中多了一个辞条:张志新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的气氛和着绵长的玉兰花香,让人眷恋,又富有遐想。

  30年前清明节的前一天,一个叫张志新的女性在沈阳被处以极刑。1979年3月,中共辽宁省委为她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称誉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从那以后,她的故事经常会被重新讲述。

  清明前夕,记者走进张志新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虽然烈士的身影不能再现,但那里依旧生活着她挚爱的亲人。

  琴声中的思念

  “每年4月4日这一天,我都要在姐姐的遗像前,拉一首她生前最喜欢的小提琴曲——波隆贝斯库的《叙事曲》……”张志新的二妹张志勤哽咽着对记者说,他们本打算在烈士去逝30周年之际,举办一场家庭音乐会,但因亲属中有人刚动完手术,只能推迟举行。

  张志新的大妹张志惠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但因听力不太好,话语不多,凝重的神情寄托着对姐姐的钦佩和怀念。

  据她们介绍,她们的父亲张玉藻,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母亲郝玉芝曾就读于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张家兄弟姐妹7人,张志新上有3个哥哥,下有3个和她一样聪明美丽的妹妹,分别是张志惠、张志勤和张志玲。

  先天遗传,加上后天熏陶,张家姐妹们从小就学会了弹奏乐器,曾被誉为天津音乐界的才女。解放后,张志惠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当音乐教师,张志勤则成为中央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国家一级演员。

  张志勤告诉记者,现在,大哥、三哥都已去世,二哥80多岁,身体不太好。小妹张志玲在国外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张志勤说,她们姐妹几个感情非常好。1968年2月,张志新送孩子到天津父母家的时候,曾来到北京,当晚就住在中国人民大学二姐志惠的家里。“我们姐妹几个挤在一张双人床上,从晚上11点,一直聊到第二天早上5点。谁能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团聚……”张志勤再次哽咽。

  从1969年9月24日被捕入狱,到1975年4月4日被枪杀,张志新与家人、亲属完全隔绝。这期间,三哥曾去沈阳监狱探望,却被拒之门外,最终无功而返。

  直到1976年6月的一天,家人正商量着再次去沈阳探监,辽宁来人找到张志勤,说张志新在1975年就被处决了,要找她母亲处理遗物。

  张志勤告诉记者,姐姐平反时,母亲年近80,不能亲自参加平反大会,她给女儿做了一束花,让我们带给姐姐。

  烈士去世时,女儿曾林林18岁,儿子彤彤才10岁。1979年,林林被中国人民大学破格录取,在母亲的母校哲学系学习。1983年,儿子彤彤考上清华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如今,姐弟二人生活在美国,都已结婚,他们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但不想被打扰。

  今年2月份,林林从美国回到北京,专程到沈阳为母亲扫墓,并到沈阳青年公园里母亲的塑像前照相留念。彤彤前年也回来探望亲人。

  每年都有纪念仪式

  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去年的4月3日,一位网友将韩瀚这首为悼念张志新烈士所写的诗歌《重量》贴在天涯社区网站上,引来网友阵阵感叹。

  一位署名长沙人的网友在论坛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只用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义务敢坚持真理的共和国英雄!如果她不是共和国第一英雄,那么谁有资格?又一个清明时节,在张志新网上纪念馆里,点烛献花的人很多,留言版上记下了他们对烈士的追思:

  “我给你献上的是葵花,因为她永远向着太阳,就像你只信仰真理!”“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我要告诉他,中国有您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们只能向这位已经被现代人遗忘的女烈士致敬,她用自己不屈的意志,超人的直觉,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思考。”……

  与此同时,烈士的昔日同窗和同事也在怀念着她。

  从1951年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旋即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读书,到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工作,中国人民大学这个美丽校园,留下了烈士悠扬的琴声、刚健的舞姿和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

  “母亲在世时,姐姐过去的老同学经常来探望。最近,姐姐同班的十几个同学,还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一个纪念活动。”“他们没有忘记她,对此,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也很欣慰……”张志勤又一次哽咽。

  应该让后代知道她

  “中国不应该忘记她,她的精神一定要让后代知道。”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当年采写报道过张志新事迹的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先生很激动。

  “她是一个英雄,她很高尚,非常好的一个人。”采访过程中,他不断强调。

  1979年5月,在《光明日报》记者部工作的陈禹山,从一位在共产党员杂志社工作的朋友处,得知张志新被平反的线索,立即向部主任汇报,得到批准后,连夜动身前往沈阳采访。

  中央媒体记者的身份,使他有机会看到了包括卷宗、档案几乎所有和张志新有关的材料,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到羁押张志新的监狱,观察烈士住过的牢房和受迫害现场。

  连续4天4夜,不停地采访记录,“都是用手抄,用笔记,确实很累,但这是很重要的历史,必须留下来。”他说。

  随后,陈禹山连夜挥笔一气呵成长篇通讯《一份血写的报告》,经有关部门核实后,第五天即买了一张站票,登上了返京的火车。

  这期间,他睡不着,吃不好,采访完烈士家属,更是一路走,一路掉泪。“就是一种激情,没有办法睡觉。”“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悲剧,思想高度有这么高。”陈禹山说。

  退休以后,陈禹山致力于张志新烈士的材料研究,不仅如此,同样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儿子也受到他的影响,参与到和张志新有关的文章的撰写和书籍的创作中来。

  正是因为采访张志新案件的关系,使得陈禹山和烈士的家属有了更多的接触,后者也对这位富有正义感的记者深怀感念之情。“他确实为公开姐姐的事迹立下了功劳。”张志勤给他这样的评价。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张志勤泪眼婆娑,感慨无限:“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政治昌明,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每念及此,母亲活着时就会对我们说:要是志新在,那该多好。”

  离开人大校园时,中午的太阳当空耀眼,看着一个个年轻、充满朝气的面孔从校门口“实事求是”题词前走过,烈士家属的话语再次萦绕耳畔:我们都相信,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

  这是张志新用生命追求的目标,也是后人无法忘记她的理由。

  (编辑:燕于)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春意融融 更多>>
[陈慧琳] 记事本
[萧亚轩] 爱的主打歌
[蔡依林] 看我72变
[陈奕迅] 十年(抒情)
[翻唱原音] valenti
铃声搜索:
 更多>>
江南 老鼠爱大米 值得
缘份的天空 两只蝴蝶 无所谓
缘份的天空 ColorfulDays 又下雪了
夏虫 了不起 没时间
白桦树 很爱很爱你 刺激2005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