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中日民意依然理性 两国发展仍可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1:34 新京报

  据新华社报道,前天,在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日本“言论NPO”组织和中国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北京·东京论坛”上,中日双方共同发布了在中日两国同步进行的中日关系民意调查结果。此次民意调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两国民众对彼此关系的态度与认知,以及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也为两国如何处理今后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依据。

  两国民众的认识相当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民意是了解政治走向的晴雨表,也是政府制定内外决策的重要参照。无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无视民意的作用,都会在国家意志中,关照到民意的吁求与希望。因此,合理解读和把握此次民意调查所表露出来的信息,并为现实政治谋划进取之道,十分必要。

  从这次民意调查的情况看,与人们的想象有出入的是,在两国关系走冷的背景下,两国民众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与定位,还是相当理性的。比如,双方被调查者大多认同两国关系对彼此的重要性;在中日经济关系问题上,65%的中方被调查者认为两国经贸往来是共同受益;而对于地区事务,中国民众支持两国合作的比例,同样超过了不支持者;另外,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日本精英阶层反对参拜者超过了半数,而持强硬态度的日本民众只有三成。

  民意落差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在看到中日民意所反映出来的积极面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此次调查反映出来的中日关系民意,并不令人乐观。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的印象“不好”的比例在上升,这与上世纪80年代时,中日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为关键的是,对造成目前中日关系“不好”局面的原因和责任,双方认知差距较大。两国民众均不认为己方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它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使人们更深切地感知到当下中日关系的严重性。

  客观来说,中日之间今天形成这样有着明显落差的民意格局,有其必然性。其中的主要背景,就是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历新一轮文明复兴,日本对自己未来走向及在人类政治生态系统中应扮演的角色,也开始有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日本政府对过去的侵略行为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所带来的伤害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态度。当这两者同时出现在东亚与世界政治格局中,难免就会因为对彼此意图的疑虑和心理上的不适,而产生现实的碰撞。这种碰撞有着结构性,无法求得迅速的解决。

  各个阶层对中日关系发展都有责任

  在这种状况下,未来中日关系向何处发展,不能不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正如这次民意调查所显现的那样,两国民众并不希望中日关系继续恶化,都认识到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亚洲两个大国如果成为“敌人”,不仅影响两个国家本身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会危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基于此,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避免中日民意及中日关系进一步向恶化的方向发展,两国的政治家、学者、商业阶层与芸芸大众,应负起各自的责任。

  首先,还是有必要将右翼势力与一般日本民众区分开来,塑造有利于抑制中日关系恶化的民意。应该看到,不愿意中日友好、一味破坏中日关系、竭力把日本往以往军国主义老路上牵引的势力,目前在日本国内仍不占主流。对这部分右翼保守势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应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他们再次危害周围国家。而对作为大多数的日本民众,应该看到他们基本的偏向,仍是希望建立起良好的中日关系,不希望日本重踏历史覆辙。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在他们中间形成有利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民意,使之能够对右翼保守势力形成制约,中日两国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士与力量,都需要在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其次,为避免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首先应真诚地对过去的历史负责,不再做继续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在此基础上,双方还要大力拓展两国关系的共同面。特别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双方民意皆能认同的层面,以此开拓合作空间,以共同性超越歧见。对未来中日关系来说,继续加大经济合作力度、将两国经济融为一体;以及在东亚地区事务上加强合作,非常重要。只要中日双方本着“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尊重利益,也尊重真理;既尊重历史,也尊重未来”的精神,开展有益的讨论,当双方的合作领域拓宽、合作程度加深的时候,两国在某些局部的互利互信也会加深,就会对一些分歧起到一定程度的牵制作用。

  引导民意两国媒体作用极大

  在构造中日关系及引导民意方面,两国媒体所起的作用极其重大,如何在这方面做出改进,也应引起两国政府与新闻界的密切关注。从这次民意调查的情况看,日方80%以上的民众和精英阶层是依靠本国的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了解中国的消息,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评价的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从媒体对近年来中日关系恶化所起的作用中,人们需要反过来思考的是:媒体对未来中日关系,其实也可以有所作为,扮演起富有建设性的角色。就目前来说,媒体最大的责任,也许就是客观与理性,而不要一味宣扬敌对与仇恨,朝恶的方面推波助澜。媒体声音的理性客观与建设,应当成为两国民众重新走向接近的开始与桥梁。

  推荐: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