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他们能否成为现代农场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9:43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党国英 广东青年阿辉、阿成、阿矿和阿球到农村创业,引起媒体注意(见9月6日《南方都市报》)。读了这篇报道,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现在,这几个青年的事业还处在草创时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四成员之一阿球暂时离开了这个团队。我不知道这几个青年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但我揣测,他们的目标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他们想办一个现代农场,做现代
首先要说的是,这三个目标并不容易统一起来。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专业化,可能哪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例如,要靠经营农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可能的。农场再大,能大到哪里去?而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在许多国家是按照公益事业模式去做的,中国最终也不会例外,就是说这不是发大财的途径。 如果几位青年想在积累财富的道路上做大事业,我以为还是趁早进入食品加工或营销领域为好。这个领域也能运用他们的知识,并且从行业性质上说,是可以经过努力获得某种垄断地位的,而这正是当产业大鳄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行业从自然性质上说是高度竞争性的,那无论如何是产生不了大富豪的。种植业正是这样,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个农场能进入“500强”。 如果这几个青年想做农业科技的开发者和推广者,我会为他们捏一把汗。农业科技开发是风险很大而效果外溢又很显著的事情,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这种风险担保。袁隆平有几个?他的收益和他的贡献以及付出相匹配吗?我看这类事情还是交给农业大学做比较好。自然,依靠大学做这种事情免不了多投入少产出,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想重点说说做农场主这种可能性。如果这几位青年真的创出一条路来,把那里发展带动成一个专业化的农业基地,商人就会进入,流通成本就会降低,但这个时候他们的“辉煌”也可能终结了。因为他们不能垄断,他们的知识难以保密,也无法用专利法来保护。只要有商人来到,农民经营一个大棚和他们经营几十个大棚的资本效率可能是一样的。这时农民很可能就不再愿意租给商人土地;他们要拿回土地自己耕作。除非他们及早进入流通领域,否则他们的日子不会和普通农民有多少差别。 再假设过上几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例如,农场的平均规模达到100亩,农民们都成了“中产阶级”,那时就不会再有小农民“嫉妒”他们,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一些了。但对于这些青年来讲,这个过程未免太长了一些。如果他们能耐住性子,准备从长计议,未来的日子也还不会一帆风顺。第一,农业领域的高度竞争将始终是他们的梦魇,让他们总感到回报太少,付出太多。他们会很关注价格的变化,对跌宕起伏的价格无所适从。第二,中国的农业保险公司还没有发展起来,而这对稳定经营是十分重要的。再来几次飓风袭击怎么办?第三,中国的农业信贷也还不足以支持现代农场制度,他们会在资本营运方面捉襟见肘。第四,也是相当关键的事情,他们还会面临国际市场的压力。别的国家的农产品多少会得到国家的补贴,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实行价格倾销,而中国的农业补贴制度还远未形成。所以,他们发展商品农业会有很大的压力。本来还会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们常说农业是最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而他们要组成一个股份公司,这就平添了一种合作成本。但我们宁愿相信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经营管理水平,因为发达国家也有农业公司存在。 总之,这几位青年要做现代农场主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他们要为他们的选择付出艰辛的努力。比较起来,我还是为这几位青年的勇气和明智而欣喜。在一些青年要到农村去做支书或村主任,或要回到家乡搞传统农业时,他们选择了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这实在是高人一筹。愿苍天保佑,他们能获得成功。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