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广州日报:拿什么挽救经济学家的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0:2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张贵峰

  继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感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之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再爆惊人信息:在提供的14位经济学家中,仅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人的支持率超过10%。

  虽然,我们也许不一定完全认同上述说法和调查中的具体数字,但其中反映出的经济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状况,却是无法回避的:以中国之大、经济学家之多、地位之显赫,却仅仅两位得到公众较高的支持率,这样的“美誉度”用“岌岌可危”来形容显然毫不过分。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经济学家丧失了社会公信力呢?

  从上述调查信息来看,原因其实不难判断:公众对经济学家的态度,并非是出于对其学术能力的不满,而在于他们为学的价值立场,也即“为谁代言”的问题。公众对经济学家的价值期待是,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为公众代言———“学术立场”实际上也是一种公共立场,所谓“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而经济学家们的实际表现显然与这种期待格格不入,近七成公众认为他们是在为利益集团说话,换言之,私利蒙蔽了公心,是经济学家之所以“面目可憎”的根源。

  有人也许会对这种经济学家必须站在公共立场上说话的认识表示异议,“有的经济学家也就是一个吃饭谋生的职业”,“利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优势寻找一个出价最高的买主”,这种意见当然不算错———既然有学术型的经济学家,当然也允许谋生型的企业经济学家,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被公众诟病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其身份并非纯粹商人,而是堂堂公立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教授、研究员———这显然意味着,他们首先是由公共资金供养的公职者,这种背景下,一面拿着国家俸禄、大讲“学术良知”,一面又顶着各种董事、顾问头衔,为利益集团“摇旗呐喊”,岂有公信力可言?

  对此,一名网友的妙喻可谓传神———“当你把某人视为终身托付对象,并且此人也常常表示他是为你着想时,却冷不丁发现这家伙跟别人还有‘暧昧关系’。再一翻自己的家底,发现你的存折也不见了,你作何感想?有的经济学家就像那个人。”无疑,这种暧昧关系,说轻一点是个道德问题,再严重一些,未必不涉嫌违法———比如暧昧到与他人长期厮守、损害原配利益的程度,岂不就是重婚了?

  如今,我们都认识到,官商勾结是一种权力腐败,因为官的公共属性与商的私益本质上是相冲突的。同样的道理,学者尤其是公立机构的学者,也不能和利益集团眉来眼去地搅在一起,否则,总忙着在企业堆里“研讨”、“报告”,热衷于为知识变现找买主,学术的公器品质必然难保,学术腐败必然丛生。

  所以,要维护或者说挽回经济学家的公信力,在我看来,斩断经济学家———至少是学院派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学商勾结关系,应该是个基本前提。如此,学术与商业各归其位,“假公济私”式的学术才能失去滋生的土壤。当然,有的经济学家愿意彻底下海,当个企业经济学家,那自然另当别论了,这至少比脚踏两只船的假道学更清白。(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