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韩国农村看不出城乡差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9:26 环球时报

  

韩国农村看不出城乡差别
十月三十日,韩国竹山里二里村的农舍。

  徐宝康摄

  不见“炊烟”和“厕所革命”

  韩国自古以来就有“农业天下之大本”一说。记者来韩国时间不短,一直想到农村去看看。韩国朋友告诉记者,要采访农村,最好不要到城市郊区,因为城郊的农村已同城市连成一片,城乡一体,根本分不清哪是农村,哪是城市。于是,记者驱车从首都首尔(汉城)出发,奔向韩国粮食主产区忠清南道的牙山市仙掌面镇竹山里二里村。

  竹山里二里村是个很普通的韩国村庄,全村70户,150多人,主要栽种水稻,另外种植一些葡萄、苹果以及人参。记者进村时天色已晚,正是烧火做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村里见不到一处炊烟。村长权明周告诉记者,韩国农村已告别烧柴、烧炭的历史二十多年了。如今,村里取暖做饭跟城里一样,有的用电,有的用煤气。不必烧柴火,也就没人砍树、拾柴,这使韩国山林繁茂,既保护了森林资源,也保护了环境。

  许瑗老汉今年75岁,住在一栋有4个房间的传统“韩屋”里。屋中的家具和电器不比城市家庭差,彩电、

冰箱、洗衣机、煤气灶、吸尘器一样不少。家中的厕所也同城里一样,有盥洗池、抽水马桶、淋浴器。在韩国农村,家家户户的厕所都很干净,臭味熏天的露天茅厕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抽水马桶,即使是远离村庄的单独农舍也不例外。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粪便化解器”。这是一个长、宽、高均约2米的四方形塑料容器。容器内分成多个格子,并有一个化解粪便的电器设备。建房时将其埋在地下,与厕所的管道相连,粪便进入容器后,通过电器设备化解,不仅可消除异味,而且还能发酵成为优质肥料。

  许瑗老汉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阳川许氏家训》,上面写有汉字:“家传忠孝,世守清白。持身勤俭,友爱敦睦。接人恭谨,教子义方。处事必公,不求名利。仁智忠信,博闻礼节。”许老汉十分重视家教和做人准则,他精通儒学,曾担任过村长,现在仍是村中那座百年“乡校”的负责人。“乡校”是中国儒教创始人孔子为普及农村教育而建立的教育机构。“乡校”传入韩国后,虽经几百年,目前全国仍保留了340多所。许老汉告诉记者:“农村普及教育后,‘乡校’的作用在减弱,但我们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向孩子们教授‘忠、孝、仁、义’等做人的准则。”由于村民们受过良好的做人教育,村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打架斗殴,家家户户也都夜不闭户,村民们友好相处,邻里间互敬互助蔚然成风。许瑗老汉的子女都在城里工作,但只要有空就都经常回家看看,帮这帮那,孝敬老人。

  “新村运动”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记者与村民们聊天时,村民们都说:“农村之所以能够过上好日子,还得归功于三十多年前开展的‘新村运动’。”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工业迅猛发展,城乡差别日益突出。为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韩国政府决定将“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并发起了“新村运动”。

  村民们回忆道:“当时,村里很穷。当政府把免费向各村提供的300袋水泥送进村后,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用这些水泥修桥、修渠、修路。经过10年的努力,各村不仅建起了公路网,实现了村村通车,水利建设也很快,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

  1971年,“新村运动”刚开始时,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用这种方式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农民以秋后向国家卖粮,按比率逐年返还的方式还款。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油灯变成了电灯。韩国农村目前约有260万农户,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周边到海岛渔村,农民和渔民的住房基本都是砖瓦房,设计新颖,舒适方便。

  竹山里二里村昔日的茅草房也不见了踪影,处处都是漂亮的砖瓦房和砖木混合结构的“韩屋”。权明周村长家的砖瓦房就很别致。记者来到他家时,正赶上他在房前用机械选苹果,筛选后的苹果经分类后,装上卡车。权明周高兴地说:“今年苹果丰收,我家苹果园可收1.2万公斤苹果,仅此一项就可收入3000万韩元(1美元约1050韩元)。”除苹果外,村长家还有葡萄园,又种了水稻,养了12头肉牛(每头牛价值600万韩元),家里还有一辆货车。他告诉记者,他家7口人,大女儿在清州师范大学读书,二女儿明年就上大学,家里已准备卖头牛,作为女儿的学费。他说,全村目前平均每户收入已达5000万韩元,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50%的家庭有汽车,吃穿不愁,最大的支出是子女的教育费用。

  最年轻的农民46岁

  由于韩国农村已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及交通网络化,教育普及也落在实处,城乡差别已基本消失。据了解,韩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约为城市居民的92.5%。目前,韩国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的急剧减少。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已从1962年的57%,下降到目前的8%。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在忠清北道丹阳郡大沺米村采访时,46岁的村长郑文灿告诉记者,全村现有的39户共68人中,数他最年轻。目前,大沺米村村民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村里都是老人。竹山里二里村也一样,最年轻的农民已经51岁了。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市找工作,农村成了“老人村”。过去乡里的学校办得红火,现在由于学生急剧减少,许多学校只好关闭或者和其他村的学校合并。农村孩子朗朗的读书声,现在已很难听到了。权明周村长叹息道:“10年后,谁来务农,真令人担心。”

  公司帮农村,大家一起富

  面对农村的新问题,韩国正在探索新的解决途径。“一社一村”支农运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一社一村”,就是一家企业自愿与一个村庄建立“姊妹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这项运动自去年6月提出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目前,参与该运动的企业、政府部门和民众团体达到6000多家。

  三星集团是“一社一村”运动的带头企业之一。三星所属30家公司已与195个村庄建立了“姊妹关系”,仅去年一年,支农资金就达46亿韩元。三星创始人李建熙说:“企业是树木,社会是土壤,土壤不健康,树木必消亡。”

  三星集团下属的三星康宁精密玻璃公司积极参与了这项运动,并与两个村庄建立了互助关系。社长李锡宰告诉记者,企业支农不只是提供资金和物资,“除了给他们‘鱼’,更重要的是教他们‘渔’———‘捕鱼’的方法。”

  喜安村原来以种植玉米、葡萄为主,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三星康宁精密玻璃公司与该村结成“姊妹关系”后,社长亲自带队帮助农民播种、收割,还建起了“村文化会馆”。根据喜安村的特点,公司聘请韩国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帮助村民改良玉米品种;玉米丰收后,又帮他们寻找销售渠道。公司还建起葡萄加工厂,直接收购村里产的葡萄。喜安村去年农副产品销售额猛增到1亿韩元。

  大沺米村是三星康宁精密玻璃公司的另一个姊妹村,由于它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公司与村民协商后,决定走“农村体验观光”的致富路子。公司向村里提供了一辆小型旅游车和8台最新式的电脑,帮助村里建起了“农村会馆”和网站。随后,村里推出了“农村生活体验游”、“生态环境游”等项目,游客到此既能采摘山菜、野果,还能下河抓鱼、熬鱼汤。村长告诉记者,去年全村的年收入翻了一番,旅游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40%。全村各家各户都有了电脑,通过网络,村民们不仅掌握了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还开展了网络销售和旅游推介活动。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一社一村”运动,还将其纳入农村发展“五年计划”。今年5月,韩国总统卢武铉来到大沺米村,亲自驾驶拖拉机帮助播种,并称赞他们闯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卢武铉总统说:“农村和城市不是两家而是一家。农村发展是国土均衡发展的主轴”,目前“城乡合作空前活跃,给农业带来了希望。”▲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09日第十九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