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媒体有比煽情更高的责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04:47 中国青年报 | |||||||||
童大焕 厦门市有个孕妇凌雪珠,怀孕7个月却被发现到了肝癌晚期。她面临一个生死抉择:要么保胎,要么保命。可当她决定引产时,医生说这个孩子拿掉了,以后就不能再怀孕了,凌雪珠就改变了主意。
肝癌的危险性不用多说,对于孕妇而言,由于不能采取必要的治疗方法,癌症的恶化可能更快。但这一切凌雪珠本人并不知道,家人和医生没有把病情的严重性如实告诉她。她天真地认为能坚持到生下宝宝,再和宝宝一起治疗。 这么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到了一些媒体那里,却变成了凌雪珠“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再活一个月”,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媒体的受关注度迅速上升,一些不相识的人也慷慨解囊,为她捐了10万多元。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媒体在刻意制造谎言,它们替凌雪珠一步步安排着自己和孩子的命运。雪珠家人说,由于媒体的报道,全社会都知道她要保孩子,他们已经没办法告诉雪珠真实病情了。凌雪珠目前出现了贫血、呕吐、骨痛现象,部分是因为孕期本身造成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晚期恶性肿瘤消耗的结果。 凌雪珠的个人命运令人同情,社会为她筹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媒体误导公众、越俎代庖替当事人一步步安排自己和孩子的命运的做法,无论出于多么高尚的动机和目的,都是媒体的大忌。 真实是媒体的生命。任何媒体不能保证说出所有的真话,但应该保证所说出的话都是真实的。这是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源泉。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1981年4月,《华盛顿邮报》记者雅内特·库克撰写一个8岁海洛因吸食者“吉米”的故事,并因此获得普利策奖。但后来证明此人并不存在,《华盛顿邮报》遂放弃该奖项。 1998年7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宣布撤消1个月前播出的一则报道。报道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老挝行动中在叛逃者身上使用神经毒气”。后来,CNN因报道失实向五角大楼道歉,并解雇了两名制片人。 2004年3月,《今日美国报》查实该报著名记者杰克·凯利多篇报道系剽窃和捏造而来,凯利迫于压力辞职,报社总编辑等高层管理人员也引咎辞职。 在凌雪珠这个新闻事件上,不仅事关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事关当事人的两条生命。一些媒体通过极度煽情的做法,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凌雪珠治病筹集了部分款项,它们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然而,这样的角色是令人生疑的:金钱不能代表爱,真正的爱,是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敬畏与尊重。凌雪珠的个人选择,本身就冒着极大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可能两条命都不保。媒体在这个问题上推波助澜,有悖于媒体的良知和道义,有悖于对生命自由本身的尊重。媒体的故意误导和煽情描述,可能给社会一个极大的误导和暗示:认为只要出于高尚的目的,一些人可以轻易决定另一些人的命运!毫无疑问,这是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侵犯! 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人、任何媒体都必须有一个基本自觉和自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权利和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任何他人,不管其出于何种目的,不管其目的是高尚还是卑鄙,都无权超越此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