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河报:2005,营造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5:3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2005年,已经持续了27年的中国改革,发生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主要特征的旧改革观逐渐淡出,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开始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这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是光明的,占总人口80%以上的中下层民众,也将在今后的岁月里亲身体验到这一变化的深意。

  2005年7月,国务院研究机构公布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医改被宣布失败的先例一开,宛如在旧改革观的大堤上打开一个缺口,没有人再能够阻止社会公众和舆论将质疑的目光投向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而衡量其成败的标准,也不再仅仅是看其对GDP的贡献,而是看哪些人能够从这些改革措施中受益。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也就呼之欲出了。

  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不是抽象的,表现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就是更多的参与和更多的公平,参与是公平的保证,没有参与就没有公平。

  理论之外,2005年发生的每一个新闻事件,几乎都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比如

矿难引发的劳工权利问题、户籍制度改革引发的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以及围绕着
物权法
草案、
个人所得税
标准、新医改方案、高考制度改革等问题的争论,公众的参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制定。

  2005年,还出现了一个公众参与的新模式:一批“个性高官”如张保庆、潘岳、李金华等,通过“说真话”的方式来动员公众参与,而公众一方面对他们的勇气报以喝彩和掌声,另一方面和他们配合,对既得利益集团展开了激烈抨击。

  当然,2005年公众的参与还处于一种自发的、即兴、即时的状态,很不稳定。因此如何探索一套让公众可以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模式,还有待于在2006年继续探索。

  和旧改革观偏重于GDP的增长不同,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衡量各项改革成败的标准,都将会以是否有利于做到这一点为准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以之为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将是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保障。

  从旧改革观向新改革观过渡,是一个重大的转折,2005年必将因为这一点而被载入史册。由于这一转折将会触及许多人的既得利益,所以这一过程必将是艰难的、曲折的,但无论如何,结果却只会有一个:中国将会沿着新的正确的方向前进,将以人为本的改革进行到底!

  □郭松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