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汪老“遗产”有益两岸未来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09:31 南方都市报 | |||||||||
天下论坛之邱震海专栏 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上周六去世,引起海峡两岸的同声哀悼;不仅如此,在台湾岛内,蓝绿两方都对汪道涵的功绩和人品给予很高评价。本周五,汪道涵告别仪式将在上海举行。人们怀念汪道涵,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汪道涵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历史性功绩,二是“后汪辜时代”,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
汪道涵的一生,也许用几个数字可以比较确切地予以描述,那就是三个历史时期、两大历史功绩、一种个人魅力及道德精神。首先看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指汪道涵1949年后到“文革”之前,主要在大陆的财经和技术部门工作,从杭州市财政局长开始,一直到国务院的部委首长。这段时期的汪道涵,主要是作为一个财经官员;第二个时期是1981年到1985年,汪道涵担任上海市长,其间不但为上海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且也奠定了人才基础;第三个时期,则是1991年之后,汪道涵担任大陆海协会会长,直接从事两岸民间往来。 其次看汪道涵的两大历史功绩。第一个历史功绩可以追溯到上海市长任期内,当时他提拔和推荐了一批年轻才俊,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汪道涵的第二个历史功绩,就是他1991年担任海协会会长后,直接从事两岸交流,并在1993年达成“汪辜会谈”,从而达到其人生的顶峰。 最后,作为饱学之士的汪道涵,身上有一股浓浓的书卷之气和儒雅之风,正是这种气质,为他后来担任海协会会长,并与辜振甫同唱“汪辜会谈”这历史绝响奠定了基础。 但笔者认为,除了其特殊的个人魅力之外,学者出身的汪道涵,身上还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道德勇气。汪道涵去世后,许多评论都提及他十年前提出的关于“一中”原则的86字解释;其实,汪道涵对两岸关系的贡献远不止此,如果将汪道涵对两岸关系贡献予以抽象化,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务实、理性、勇敢。 众所周知,汪道涵担任海协会会长后的14年,是两岸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和动荡的14年,从李登辉的隐性“台独”到“两国论”,从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到“修宪”、“正名”,大陆对台政策也从对李登辉放弃幻想到导弹演习后的一路磕磕碰碰,直到今年上半年的《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和连宋登陆,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心路转换历程。由汪道涵提出的86字方针,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真正务实、理性和有建设性的思维,而且是真正站在民族和历史高度的高瞻远瞩,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糅合到了今天大陆的对台新策略之中。 综观大陆对台政策这十几年发展过程,必须承认汪道涵在其中功不可没。相信中华民族的历史,会为汪道涵的这一历史功绩写下浓浓的一笔。 另一方面,汪道涵谢世,也意味着“汪辜时代”正式结束。其实,所谓的“汪辜时代”,早在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就已寿终正寝。如果比较这十几年两岸关系的氛围,可以发现其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汪辜会谈”时代,两岸虽然口上谈统一,但实际上对于统一的原则及其底线大相径庭,也因此才会出现“一中各表”的现象;惟其如此,“汪辜会谈”以及汪辜两位老人的特殊人力资源是当时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因缘际会。但十几年既过,虽然两岸关系表面上看较当时更为冷却,但双方尤其是北京的立场底线却已更为务实和清晰化。换言之,随着大陆对台政策的务实调整,两岸关系可以周旋的空间已较十几年前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汪辜会谈”的代理协商制模式在未来的两岸互动中,势将成为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也正是在这一极其敏感的时期,无论是北京还是台湾民进党当局(包括有意问鼎2008年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领导人),都须从汪老精神遗产的务实、理性和勇敢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成分。 (作者系凤凰卫视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