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离任副省长为何能带领家乡脱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0:08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王学进 为什么副省长退休回乡当了农民,家乡面貌就焕然一新?这个问题由海南省原副省长陈苏厚而起。12月28日新华网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陈苏厚退休后回乡(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当了农民,带领乡亲修路搭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成立“农民香蕉合作社”,把一个垃圾村建设成生态村,把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富裕村。其家乡松梅村变化之大,可用一
我对陈苏厚的选择肃然起敬,对其造福乡梓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赏,只是难释心头疑惑。从报道中得知,陈苏厚对家乡感情深厚,也为家乡的贫困落后忧心忡忡,所以此前他在职权范围内也为家乡做过一些好事,如通过革命老区扶贫的方式,给家乡弄点钱(他自己说的)。1996年时,海南省扶贫办为松梅村提供种苗和化肥(应该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帮助松梅村种植58亩香蕉,可结果不成功。也就是说,他在任时,虽作过一些努力,但最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奇迹是在他退休回乡后发生的。我琢磨再三,将原因归结为三点: 其一,后权力的影响。陈苏厚毕竟是当过主管全省农业的副省长,为乡亲的事联系镇乡及县市有关部门,后者往往会“买账”。就拿修路说,最难的是筹钱,这事难不倒他。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儿,通过自己的老关系找路子,向县政府要一点,镇政府筹一点,公司老板支持一点,农民自己再出一点也就差不多了。陈苏厚自己也说:“说是为农民办点实事,其实就是起一个协调的作用。我当了一辈子的官,认识的人多,协调能力强,找人帮忙,别人都会卖个情面。”现在,松梅村四通八达,5米宽的“一环路”通往每家每户,而村外的“二环路”则通往每个田间地头。普通农民有这么大神通吗? 其二,身份的转变。虽然陈苏厚还拿着副省长的退休工资,但毕竟与村民在一起劳动生活了,再不像以前“当领导时只是装个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干起了农活。他种花生、地瓜和蔬菜,还和老伴一起养鸡、养鸭,俨然成了个农民。农民就信这个理,当官的说什么他们也不信,但信一个退休了的老农的话。同是种植香蕉,扶贫办帮助他们,农民认为这是政府让种的,不仅不积极不主动搞生产,反而把香蕉的化肥施给了水稻,结果有种无收。2003年,陈苏厚当顾问,鼓励帮助村民发展香蕉生产,则大获成功。个中深意值得玩味。 其三,经验起了作用。从报道中得知,陈苏厚回乡后经营的每一项事业都获得圆满成功,这不能不归功于多年农村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他深知农民的所思所想,也知道他们的毛病所在,故做起事来,招招见效,件件讨好。不知道农民的疾苦,就不会想到发动大家成立“农民香蕉合作社”,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不知道农民不讲卫生的毛病,就不会发动大家搞“厕所革命”,建设生态村;其村所在的南宝镇水利设施之所以能成为全县最好,就因为他把自己当副省长主持全省水利工作时的好经验带回了乡里。 由此,我联想到:既然陈副省长退休了,尚有余力将一个贫困村改造成为富裕村,那么在位时,为何就不能使全省的贫困村都脱贫呢(目前海南省还有42个乡镇没脱贫)?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省级干部都在退休后帮助贫困乡村脱贫,却可以希望他们在位时对此多做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