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补习社区文化是社会一堂大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4:54 新京报 | |||||||||
有许多研究城市民情的专家预测,2006年将是北京的“社区年”。其依据是,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和大规模入住,北京社区的新旧文化碰撞,将有可能进入“高发期”。除了涉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物业管理问题,势必还会带来不同业主、不同价值观所产生的不同利益诉求。 昨日《新京报》也报道说,2005年12月中旬,北京市建委批复,同意将位于海淀区
今天的社区在维权过程中,为什么常常出现法治和理性缺失?大多数业主在还没搞清楚社区文化前,为什么就仓促维权?社区文化在推进过程中,为什么总会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形态?除了说明开发商、物业公司与住户之间的矛盾有抬头之势,关键是我们这座城市,也许缺少一种包容、健康、调节自如的社区文化。 怎么重新认识和定位社区文化?和谐健康的社区文化,是个什么模样?从北京立志要当“宜居城市”的决心看,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再加上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定位。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社区文化,就不是单纯的冬暖夏凉、水电畅通、绿草茵茵、保安微笑,或者人们早晨遛着自家的狗儿时,互致一个问候。 新的社区文化,应该是一种新的邻里关系。这种包容、健康、调节自如的文化,除了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还应冲破各类人群的心理封闭,让原住民接纳更多的外来文化,让外来文化更多地尊重和发扬老北京文化,从而真正承认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度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而非像今天的一些新建社区那样,出现文化的断层和割裂,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 诚然,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的是,我们的社区文化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中国特色”。由于买房的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回迁户、自住户、投资户、商住两用户、集体购房户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士,再加上大量外省籍人士的涌入,使本来生活习惯、经济需求、文化爱好不同的人群,变得关系更加复杂。但这些都不是社区文化不包容、不融合的理由。如果社区没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就表明我们对创建“国际化大都市”,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怎么才能不当社区文化的“文盲”,惟一的办法就是补习。补习一方面可以来自政府,因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就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就是在提倡公德中,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再一方面,就是在物业公司文化里,植入社区文化的基因,摆脱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一知半解。这样就不会使物业管理中存的问题逐步积压,以致最终爆发而不可收拾。 物业管理问题,说穿了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问题,而社区文化的建设,又是最大的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问题。不能说所有的社区矛盾和问题都是“火药桶”,但最起码,如果每个人都在离开自己的家时,带着“气”上班,那么我们的社会肯定就难以和谐,也难以创造出人们想要的生产力和财富。 □胡安东(北京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