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人的沉痛回忆:我亲手挖出200具尸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3:5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我亲手挖出200具尸体” ·人物档案· 李亚平,男,51岁,成都人。1976年,李亚平是驻扎在河北保定的陆军第38军的一名战士,参与了唐山救援工作。现为四川画报社摄影记者。 地震当天,十万救灾部队日夜兼程向唐山地震灾区开进。玻璃、残垣断壁……战士们赤手刨开一个个废墟,尽最大努力救灾。在这群救灾者中有一位成都人,他就是李亚平。7月25日,李亚平在本报办公室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历的救灾过程。 沉痛回忆 第一时间赶往灾区 “说真的,我不愿回想起当时的惨状!”李亚平手中拿着一支烟,沉重地说。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深深地留在李亚平的记忆中:满城废墟、尸横遍野,荒凉凄惨得让人窒息,让人不敢回忆。李亚平说,他当时看到这一幕幕惨状时只有绞心地痛。 地震一个小时后,李亚平所在的部队接到了灾难消息。装车、加油;当炊事班将几千个半生不熟的馒头扔进麻袋甩到车上后,这支机械化部队从保定清丰出发,路经廊坊、天津,于7月29日下午3点抵达唐山市外。李亚平说:“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约四、五千辆救灾车辆,在城外排起一条长长的队伍,我看见许多市民往城外走,道路十分拥挤。放眼望去,城里已是一片废墟。找不到哪里是路,只有用推土机来开路。到市中心原本只需40分钟左右车程,我们用了10个小时。 忍着尸臭 赤手挖废墟救人 部队到达上级安排的救援地唐山市委招待所时,已是7月29日凌晨1点。 这时的唐山一片漆黑。震后的尘土像冬天弥漫的大雾久久不散,车灯打开都照不了多远。一下车,地上躺的全是血肉模糊的尸体,空气中浓烈的尸臭味让人发呕,几个战士当场晕倒。“当时只闻得到两种味道,尸体味和焦土味。”回想起当时的惨状,李亚平皱起眉头。 “地面上躺着人、废墟中埋着人,不知还有多少人存活!”李亚平说,为避免幸存者在挖掘中受伤,上级下令部队不许使用挖掘工具。战士们套上塑胶手套,开始用手挖土堆,紧张的救援工作就此展开。 “我们又累又饿,很多战士累倒了,清醒后又摇晃着站起来继续挖掘。”李亚平说,他们就一直这样干到天亮。挖出来的300多人中没有一个活人。一直到早上10点,战士们才随便吃了点饭充饥。所谓的“饭”,其实就是那些已经发黑的馒头。“地震到处都没有水,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一个未受地震破坏的游泳池。”李亚平说,虽然池里的水已有青苔,但这已足够解决部队3000多人3天的饮水问题。 刚到的时候,李亚平和战友们在空地上睡了4天,后来才利用废弃的木板做了简易的帐篷。“每天最多只能睡4个小时。”很多人的脚底板都被残骸中的钉子扎过,刚开始感觉很痛,后来被扎“习惯”后也就无所谓了。 “那时正是夏天,天气很热,晚上下雨,许多尸体已经腐烂,我们在清理时一拉,尸体的胳膊、腿一下就断了。”李亚平皱着眉说,战士们的军装上沾满了血和雨水,为了盖住腐尸散发出的臭味,有的战士将废墟里找到的酒倒在头上,有的战士用布捂住鼻子,有的则吸一支烟来减少刺鼻的气味,“我就是那时学会抽烟的。”他说。 心情沉重 找到的全是尸体 “大家都变成了哑巴,静得可怕。”李亚平说,疲惫和地震的惨状让战士们的心情无比沉重,大家都不说话,闷头做事。 “现场太多尸体,有时真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不能及早救些伤者出来。”地震20天后,李亚平在一处废墟下面发现一个窒息而死的人。此人身上并没有伤痕,只因未被及时发现而闷死在里面。在一处楼房通道处,李亚平发现一具僵硬的尸体,那个人一手挺着腰,另一只手死死地扳住门,由于没能及时逃出去,整个人死后就像一尊雕塑。 惨状无处不在,据李亚平讲,他参与挖掘的至少有200具尸体。每挖出一具,他心里就增加一份沉重。救援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找到一位幸存者。 灾后重建 自学建房让灾民过冬 巨大的灾难毁灭了一个城市,灾后的恐慌也使整个城市的秩序十分混乱,李亚平所在的军队开始维护城市秩序和恢复城市建设的工作。震后,在唐山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插着木牌的小土堆,这是市民们安葬遇难亲人的坟墓。为避免瘟疫,部队开始迁坟。地震过后,当地老百姓没有住所,李亚平和战友们利用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木板、砖头,为老百姓修建简陋的房屋。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度过寒冷的冬天,战士们还学会了砌炕。 恢复建设时,中央代表团给战士们送来大米、白面、肉、罐头等慰问品。李亚平说:“我们天天吃清水煮土豆,也很想开开荤,但最后还是决定将慰问品分给当地老百姓。”11月30号,李亚平所在部队最后一个离开唐山。从救援到建设完毕,部队在唐山共呆了四个月。 本报记者 周滔 张峥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