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俄女记者寓所遭枪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0:00 环球时报

  

俄女记者寓所遭枪杀
近2000名俄民众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集会,手举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照片,纪念这位被杀的女记者。俄罗斯著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惨死成了俄罗斯媒体8日最重大的新闻,甚至牵动了整个西方的神经。不同的是,俄罗斯为女记者光天化日之下遭到枪杀而震惊和惋惜,而西方则把她的死作为了攻击俄罗斯民主的工具。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以报道车臣事件闻名,在俄罗斯新闻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杀手干得很专业

  当地时间10月7日傍晚17时左右,采购回来的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开车返回到位于森林大街的住所。正当她提着袋子来到电梯门口时,躲藏在暗处的一名杀手突然出现在她眼前,二话不说,举枪向她射击,胸部中弹的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当即倒在血泊中。为了杀人灭口,残忍的杀手再次向她的头部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当邻居发现她时,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已经气绝身亡。

  赶赴事发现场的警察立即封锁了整座大楼。寓所的监视录像显示,杀手是名高个子、身材瘦弱的年轻人,他头戴黑色帽子,把自己的面部掩盖起来。俄警方透露说,杀手干得很专业,没有任何人听到枪声。俄总检察院重案调查局将负责此案的侦破工作,俄总检察长也将亲自监督案情进展。

  现年48岁的波利特科夫斯卡娅是反对派媒体《新报》的记者,她的新书《惩罚的勾结》要在10月9日面市,这是一部描写与俄军作战的车臣武装的书,最近她还一直在调查车臣发生的刑讯逼供案件。人们普遍认为,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刺显然与其职业活动有关。

  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刺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俄罗斯,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她的寓所前。8日中午,近2000人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举行集会,纪念这位逝去的女记者。俄罗斯记者协会秘书长雅科文科指出,这是最近几年对俄罗斯记者心灵最沉重的打击。

  曾与车臣绑匪直面谈判

  俄罗斯舆论对暗杀事件震惊不已,纷纷为这位女记者扼腕叹息。波利特科夫斯卡娅198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曾在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工作,经常涉足调查性报道。

  1999年加入《新报》后,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多次深入达吉斯坦、车臣境内,报道当年8月爆发的第二次车臣战争。由于报道出色,她获得了俄罗斯记者协会颁发的“金笔尖奖”。她因纪实报道车臣百姓的贫苦生活闻名,但也对政府的车臣政策多有指摘。

  令这位女记者名声大噪的莫过于2002年在“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中充当俄当局与车臣绑匪的调解人一事。当年10月,几十名车臣匪徒在莫斯科轴承厂剧院绑架了800多名人质。情况危急时,绑匪突然提出要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充当他们和俄罗斯当局之间的调解人。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获准后独闯龙潭,与荷枪实弹的绑匪周旋到深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生前还披露了车臣行政长官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后当选为车臣总统,并被暗杀)在世时私设监狱的秘闻。文章中指名道姓地称,卡德罗夫的小儿子——拉姆赞·卡德罗夫(现任车臣总理)充当了量刑“判官”的角色。据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同事透露,就在她被杀前,这位女记者还在整理有关车臣报道的新资料,打算公之于众。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揭丑报道阻碍了拉姆赞·卡德罗夫未来竞选车臣总统的仕途。

  巴萨耶夫曾请她采访

  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这些报道,使她从当记者第一天,就在俄罗斯很不入流,并引发很大争议,她遇到的一些危险更容易成为公共话题。2001年,她曾因频繁收到恐吓邮件而不得不躲到奥地利生活了几个月。在2004年报道别斯兰事件时,甚至发生了中毒事件。当时正赶往新闻第一线的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在飞机上喝了一杯茶后,便意外陷入昏迷,险些丧命。

  作为报道车臣事件的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与车臣武装分子有过密切联系,在俄罗斯众所周知。2001年,因涉嫌充当车臣战地指挥官巴萨耶夫的间谍,她被联邦安全局调查。她表示自己不支持车臣冲突中的任何一方,也没有与巴萨耶夫或其他人有任何联系。她透露巴萨耶夫曾请她去采访他,但她拒绝了。她表示:“在车臣,没有英雄,也没有天使,只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暗杀事件成了西方攻击的把柄

  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刺身亡的消息不仅在俄罗斯掀起轩然大波,也被欧洲以及美国媒体大肆报道,甚至惊动了布什政府。由于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特殊报道经历,她的死成了西方攻击俄罗斯民主、人权的又一张牌,这位生前在国外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记者一夜之间成了西方媒体追捧的对象。

  法新社将她称为“最后一个仍然坚持报道车臣侵犯人权和腐败现象的记者”,并将对她的谋杀形容成“在民主最重要的机制——言论自由里发生的一次大爆炸”。 英国《泰晤士报》8日则以“让莫斯科羞愧的女人之死”为题,对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对普京政府的攻击大加报道,并称“她的死让这个国家的声誉再次遭到打击”。美国国务院8日甚至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为野蛮的杀戮感到震惊和深深的悲伤”,并敦促俄罗斯政府迅速开展彻底调查。

  女记者死于非命也让人联想起不久前俄罗斯中央银行副行长的暴毙街头。暗杀似乎正在成为俄罗斯一些极端分子“解决问题”的方式。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俄罗斯被称为是最危险的国家。据统计,过去15年中,俄罗斯共有42位记者被杀害,高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战乱时期的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姚雨杉 赵汉臣 本报记者 段聪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