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且慢学步“韩流”(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0:11 人民网-华东新闻

  ●考察借鉴韩国做法,对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应有裨益。但“取经潮”会不会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像过去种种的出国考察热一样,变成一场变相公费观光游?

  ●出国取经尤其应解决好“谁去学”、“怎么学”、“如何用”的问题。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精髓,能否先从他们的“务实”开始?

  一场“新韩流”似乎渐成气候。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调查说,今年以来,各地派出的赴韩访问的公务员人数骤增。短则数日,长则半年,重点是学习考察韩国“新村运动”。一个江原道,半年来已接待中方考察人员480人;负责研究推广“新村运动”的韩国中央研修院,接待数更逾700人。

  据悉,还有不少地方准备派员赴韩取经。未来3年,可能还会有3万名各级政府官员和农村干部到韩考察。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对改变本国农村面貌、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今日中国与当时韩国经济社会状况及城乡格局比较接近,考察借鉴韩国做法,对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应有裨益。眼下,一些地方在落实中央精神时出现偏差,更有必要认真思考,借鉴他山之石。

  但是,对于这股“新韩流”,还是且慢鼓励。因为,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让人心有余悸:“取经潮”会不会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像过去种种的出国考察热一样,变成一场变相公费观光游?

  并不是非得亲自到现场,才能取回真经;更不是队伍规模越大、场面越壮,才能显示新农村建设的热度。现代资讯如此发达,完全可以做到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共享。那些打算赴韩考察的官员们,是否认真研究过已有的考察成果?如果成千上万人到了韩国,只是问一些“前人”已问过、甚至不如“前人”的问题,其必要性何在?

  取经着眼的虽非立竿见影之效,但绝非不计成本和效益,尤其应解决好“谁去学”、“怎么学”、“如何用”的问题。韩国农协一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直言,新村运动的最佳学习对象,是村长们。每一级官员都来,“完全没有必要”。当然,他也欢迎:“身为韩国人,为了利润,我们应该赞美这种行为。”不知这句“赞美”,在那些重观光甚于学习、嫌培训基地住宿差非要高档单间的中国官员们听来,是什么感觉?

  北京市长王岐山也曾讲过“奶牛故事”——众多中国人去南斯拉夫学习养奶牛,当地人戏曰:“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令多少官员尴尬。但是,脸红过后,为什么仍有无数官员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四处看“牛”?

  问题的症结在这里:考察是名,公款旅游是实。在一些地方,公费出国变成党政部门干部的一种福利。这一次,韩国方面为吸引中国官员前去考察,“善解人意”地安排了“培训4天、观光3天”的研修计划,更有旅行社加盟设计路线,彼此心照不宣。

  需要提醒的是:今天的韩国学者审视30年前新村运动时,反复批评早期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导致“运动”成为城市“下乡”帮助农民。他们认为,新村运动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为主体。我国各级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不要大包大揽。但是,在踏向邻国的庞大取经队伍中,我们看到的主体,依然是政府官员。

  其实,真想好好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精髓,不妨先从他们的“务实”开始,认真咀嚼一下新村运动所提倡的“勤劳、自助、合作”精神吧。

吴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