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关注十六届六中全会:期待"中国速度"超越单一经济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1:16 燕赵都市报

  中共中央已决意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纳入一个结构更复杂而和谐,价值更多元而稳定,目标更丰富而完善的轨道中———中国,决不做跛脚的经济巨人。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举行前夕,国内外舆论多有预测和期待,认为这次会议的时机极为关键。因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时期,执政党必须拿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解析许多新矛盾,突破许多新阻碍,解决许多新问题。否则,不仅发展

变数重重,甚至既往的成果也有失守的危险。

  党中央确已意识到这一时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提交答卷时不仅充满信心,而且展现出不俗的现实观察力和制度创新力。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发展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看待这一宏大课题时,视野更开阔,心态更平实,彻底超越了唯经济指标论的片面性和浅层次。因此有了全面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

  应当说,中共中央对于和谐社会的设想和重视,在更早的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9月)甚至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就已有体现。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实际就是强调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各层次,在追求增长时务必保持协调均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其后,中央和政府特别是高层,高调表态改革成果必须有更多民众分享;关于绿色GDP、中国基尼系数及风险、公民幸福感和痛苦指数等问题不仅在媒体上广泛讨论,还日益成为执政者关注的内容。这些都反映出,中共中央已决意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纳入一个结构更复杂而和谐,价值更多元而稳定,目标更丰富而完善的轨道中———中国,决不做跛脚的经济巨人。

  然而摆脱旧有模式和惯性思维却绝非易事。或者嘴上说“重视了”“和谐了”,实际仍把马刺磨得滚烫,恨不得甩下所有“包袱”顺着“数字”一条道儿跑到黑的仍大有人在———并不管那包袱里,究竟是老百姓水深火热的艰难家计,还是遗祸千年的环境污染和土地问题。这样以国家人民利益染自己红顶子、饱自己钱袋子的“一方执政者”,“速度”越快我们的“发展”越危险,如何不惹得民怨沸腾?执政党又如何能再让他们居于权位?

  六中全会之前,内蒙古、河南先后有高官在“高歌猛进”中受到以往没有的严肃处理,不正昭示中共中央在保证“中国速度”的“质量”上,有着怎样的坚定决心。而几地百姓得知消息后的热烈反应,不也正体现了人民对和谐的期待和要求吗?

  坦率地说,中国在极贫极弱的基础之上谋取发展,毫无疑问会首先把目光放在经济增长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饱受意识形态创伤的老百姓强烈要求吃得饱、过得好,执政党没有道理不回应人民的需求。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可能、不应该放松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但是,经济增长无法取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全部内容,这无论从社会实践还是学术理论上,都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经济增长并不能仅仅以GDP提升一言以蔽之。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地区以GDP指标、政府投资、权力+资本为拉动力的“增长”,不仅没有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反过头来还虚化和破坏了发展的其他内涵。除了饱受公众批评的“医疗教育质次价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权力腐败暴政侵权”等问题以外,我国在文化、道德、民主等领域出现的许多矮化、退化现象,实际也与当下所谓“发展”的单一性和物质性有很大关系。

  由此而见,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拨乱局而正清源,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速度”揭开新的篇章,确有其必要性和深远意义。毕竟,中国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曾解决过的问题;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必须寻求以民为本、和谐安定的途径。只有能够清醒地如此认识,如此担当,才不负“执政党”的历史命运。

  ■本报评论员刘采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