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军渡金沙 一巧破千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1:20 大众网-齐鲁晚报

  皎平渡金沙江北岸山洞,当年红军的渡江指挥部。本报记者严洁摄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其部将马岱率3000人渡江,仅中水毒者就死了大半。1935年,同样是5月,同样是瘴气弥漫、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数万红军凭借七只木船连渡七天七夜,未损一兵一卒,堪称奇迹。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继续以一连串的军事佯攻调遣敌兵。兵临贵阳,吓得正在城内督战的蒋介石急令滇军主力增援;威逼昆明,又使“云南王”龙云调兵守城,金沙江防形同虚设。1935年5月初,红军抓住战机,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滇北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5月1日,中央红军左纵队先锋红四团乔装成国民党中央军,一天之内一枪不发就拿下了云南禄劝、武定、元谋三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右路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船只均已遭敌破坏,江宽水急也无法架浮桥,加上敌机骚扰严重,渡江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了中路——皎平渡。

  担负中路夺取皎平渡任务的是精锐的中央纵队干部团,5月3日晚,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亲率干部团先锋营,经过10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至皎平渡。然而,这里同样水流湍急,空无一船。金沙江南岸数万红军濒临险境!

  不费工夫得渡口

  皎平渡是滇北通往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隔江与四川通安、会理相望。9月12日下午,记者一行从禄劝县城赶到了这里。遗憾的是,当年帮助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中的最后一位、93岁的张朝满刚刚在两个月前去世。在渡口边由当地干部职工为其捐建的一座二层小楼里,张朝满的女婿裴清和禄劝县委办张主任为我们讲述了71年前的那个夜晚。

  当时管辖皎平渡的彝族土司金利尧,在蒋介石毁船封江的命令下已逃到江北,并把所有船只都藏在北岸。1935年5月3日晚,金利尧的弟弟金利汉犯了大烟瘾,金利尧也惦记着南岸的家产,于是派人划船过来取大烟一并探探情况,他们根本没想到几百里外的红军会来得这么快。连夜赶到渡口的红军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一只小船恰好送上了门。

  在当地群众协助下,红军又从江边水下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24名战士以这两只小船趁夜偷渡,迅速控制了对岸渡口,并相继缴获、搜寻到五只船。

  就这样,一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渡口,七只大小不一、或新或破的木船,走活了毛泽东所说的“最关键的一着棋”。

  七天七夜创奇迹

  红军抢占皎平渡的当夜,动员了当地彝、汉、傣、纳西族37名船工,分成两班轮流,人歇船不歇,开始日夜不停地北渡。尽管红军当时给养困难,还是尽力优待船工,后勤部门四处寻找和购买猪、羊、鸡等畜禽,保证船工天天有肉吃,每天还发5元工钱。在皎平渡寻访当年船工遗属时,我们不止一次听他们说起“红军喝粥,船工吃肉”的故事。

  渡江工作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队事先就被告知渡江纪律和次序,每船设一名“船长”指挥,即使中央、军团首长上船也要服从安排。从5月3日至9日,集结南岸的红军将士排成一路纵队,有条不紊地登船渡江,所有骡马都由船上的人牵着缰绳泅渡。就这样,依靠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严格的纪律,包括破布塞洞、边划边往外舀水的破船在内,七只船穿梭七天七夜,载运了近3万部队及无数骡马过江,未掉一人一骑。

  5月10日,敌人追到了皎平渡口,红军早已将船全部凿沉扬长而去。渡江后在四川会理短暂休整的红军文工团还编了出话剧《一只破草鞋》,辛辣讽刺了几十万敌人千里追击,被拖得丢盔弃甲,最后只在江边捡到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

  金沙水拍云崖暖

  渡口南岸有一块旧称“龙头石”的巨石,现在叫做“将军石”,老船工张朝满的女婿裴清说,老人生前常跟人们回忆往事,“刘伯承拄着拐杖,就站在江边的‘龙头石’上指挥,渡江快而不乱。”

  站在这块巨石上,可以清楚地望见对岸山崖下的一排山洞。皎平渡村支部书记毛洪银告诉记者,这些山洞在清代就有了,是供过往渡口的商旅歇脚用的。当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渡江后,就在那里设立了渡江指挥部。而毛泽东在著名诗篇《七律·长征》中描述的“金沙水拍云崖暖”,也正是指的这个地方。

  记者沿渡口附近斜拉式大桥步行至对岸,再向西经蜿蜒山路前行约200米,便来到那排山洞前。刚才还是“身在滇,眼望川”,此时已一步跨入川境了。进入迎面的洞口,是一条与江流同向的几十米长的隧道,临江方向还开了4个一米见方的“窗户”,身在洞中亦可闻涛声阵阵,感江风习习。出隧道后右边有两个洞口,毛洪银说,那个稍大的洞便是渡江时毛泽东的临时居住地和指挥所。

  弯腰走进洞内,原来还是个“套间”,外边不到10平方米,洞中洞仅5平方米左右。当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分析敌情、发布命令,关注大军过江,休息时也是在这里席地而卧的。

  江北岸的遗迹基本保留了当年的旧貌,显得朴素而动人。洞口外立的那块石碑,分别刻录着“红军巧渡金沙江简介”和当年37个船工的名字,名字的上方还有一行大字:共和国不会忘记。


本报记者 严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