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4:02 大河网-河南日报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寄托了千百年来我国老百姓对粮食充裕的渴望。如今,丰衣足食的愿望在我省已经变为现实。

  省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代会精神,把“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特别是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使农业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三年大丰收。

  9月28日,省统计局发布的一则信息再次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今年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011亿斤,比上年增长10.3%,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2004年粮食总产的850亿斤,到2005年超900亿斤,再到今年的1011亿斤,我省粮食生产三年迈出了可喜的三大步,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中原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真金白银”的实惠

  我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近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农民增收。

  基于这种认识,省委、省政府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仅去年秋冬种以来,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20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粮食生产。

  粮食能不能实现稳定增长,关键是农民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能否让农民种粮得实惠。

  近年来,中央和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在“多予少取”中让农民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种粮不缴钱,政府还给发钱。现在农民种地真幸福!”这句几乎成了农民口头语的话,道出了他们对惠农政策的由衷赞叹。

  2004年12月21日,我省率先在全国免除千年“皇粮国税”——农业税。这一举措直接使我省农民减负增收29亿多元。对此,有外界评论指出,尽管河南的财政并不宽裕,免征农业税要比其他省承担更大的压力,但决策者还是毅然决然。

  除了免除农业税,中央和我省对种粮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多。今年,我省种粮农民共获得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7项补贴资金30.45亿元,比上年增加14.7亿元。同时,省里还拿出30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让这些惠农支农政策落实到位,省领导多次强调,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把惠农补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做到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

  从2004年的“三补一减”,到2005年的“六补一免”,再到今年的“七补一免”,可以说,这些年是种粮农民自“大包干”之后,得实惠最多的年份。

  有专家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农民种小麦,除了自己吃,交农业税和提留统筹外,几乎没什么收益可言。现在补贴年年增加,还有最低保护价收购,算下来,农民每种一亩地就减负增收七八百元。”

  如今,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3955万亩。三年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增加984万亩。农民开始舍得在种粮上投入了,田间管理更加积极主动精心,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

  “粮仓”装满优质粮

  曾几何时,我省的粮食生产存在着“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尴尬状况,种粮比较效益低,产品出现卖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重大决策,积极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推动了粮食生产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

  就在这几年间,我省基本建成了豫北、豫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南淮河两岸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东、豫北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沿黄、沿淮优质稻生产基地和豫东优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今年,全省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61.2%。

  我省粮食优质化率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是,我省加大了对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实现了良种良法相配套。去年,科技对我省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45%和40%左右。

  通过科技攻关,提高优质粮食的单产。目前我省已经基本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规范化栽培技术,在抗旱、防洪、促弱、控旺、防病、治虫等方面都有较系统的应变管理措施。许多优质小麦品种像郑麦9023、豫麦34、新麦18等,单产普遍高于普通小麦,实现了优质又高产。

  生产出来的优质粮食,不仅不愁销,而且价格还高于普通品种。据省农业部门连续6年的调查统计,农民种植一亩优质小麦较普通小麦增收40多元。2001年至2006年我省累计发展优质小麦17696万亩,使农民增收70亿元以上。

  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从2004年起,我省选择了24个产粮大县,加大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力打造全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区。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小麦的耕、种、收等重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政策好,人努力,科技显神威。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800亿斤左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的粮食供求还有很大的缺口,相当多的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口粮严重不足。如今,我省不仅用占1.74%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而且超过五分之一的粮食外调,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高度重视“三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的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解决了我省近亿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解决了我省一些工业行业发展的原料问题,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实现转化增值,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而这其中,最现实、最有效、最便捷的路子就是发展食品工业,因为食品工业跟“三农”的关联度最大、最直接,既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又可以直接安置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依托粮食这一资源优势,我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和扶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使一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

  双汇、三全、思念、莲花……这些在全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都来自我省的田间地头。

  在国内市场上,众多食品为“河南制造”:每3.5袋方便面就有1袋是河南生产的;每10个速冻水饺,有5个出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

  我省的味精、面粉、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肉类和调味品等产量居全国首位,中国“粮仓”正在成为中国老百姓离不开的“厨房”。

  2005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达1509亿元,两年间翻了一番。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三位,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河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极具优势的产业。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成为我省拉动就业、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

  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壮大的食品工业,我省农业产业实现了“升级”,实现了深刻嬗变。

  伴随着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我省农民的收入也“节节高”。200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4%,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28.2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7.8%,持续呈现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我省“三农”工作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喜人局面。

  河南,中国的粮仓!

  河南,国人的厨房!②13

  □本报记者田宜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