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过斑马线,多动手少担心,市民提出六种沟通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8:57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本报记者阳江涛实习生曹卫新

  【金陵晚报报道】 昨天,本报向广大市民征集安全过马路的方法,数十位市民拨通了热线和发送电子邮件,大家除了提出市民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以后,还特别强调了在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上安全过马路用肢体语言沟通比较好,动动手就可以少担心。记者整理了一下,总共有6种,今天记者将上街逐一体验。

  市民:手语沟通最方便

  市民朱小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她认为手语是司机和行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方法。在他们幼儿园,如果小朋友做对了一件事情,老师只要朝他竖起了赞赏的大拇指,小朋友就会非常开心,下次重做这件事的时候,他肯定做得更好。由此可见,不要小看一个简单的手语,在特殊的场合可以转递一种无声的力量。特别是在车水马龙的路上,如果通过手语来传递信息,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先生是个司机,他认为司机和行人用手势来沟通很好,而且还提议行人无论是不是走斑马线,只要看到车辆朝自己驶过来时,都应该做个手势。一方面告诉司机,车辆前面有行人,让他及时采取避让措施。另一方面,也是为行人自己提个醒。

  据初步统计,有9成的市民都赞成用手语来沟通。但也有一部分市民认为斑马线上司机让行人是天经地义的,不让就要严惩。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抓到在斑马线上不让行人的司机,应该暂扣他的驾照。

  交警:手势化解行人司机矛盾

  一位在路上站岗10多年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交警对本报提倡“沟通手势”过马路的方法非常赞同,他说现在我市每天要新增小轿车至少300辆左右,而道路修建的速度远远低于车辆增长速度,因而南京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司机们在出行的时候一旦遇到路堵,就开始堵心,具体的表现就是到了斑马线上坚决不让行人。而行人和非机动车到了路口或者斑马线上因具有灵活的特点,加上觉得汽车就应该让行人的心理,就出现了双方抢道的情况,如果机动车不让行,就会埋怨司机甚至谩骂司机。因而,现在司机和行人之间有不小的矛盾。如果司机和行人之间有一种沟通的手势,实际上是化解矛盾的一种润滑剂,让司机和行人有一个无声对话的过程,双方就能互相体谅,并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该交警还告诉记者,斑马线是行人的生命线,驾驶员礼让是应该的,如果行人通过斑马线时没有信号灯,双方有一个“沟通手势”,司机就会懂得你的意思是停,行人就可以安全过街了。这个方面如果大家做到了,这就是创造和谐交通的一个具体表现。

  对策:请您确定沟通方式

  这六种过马路的方式到底管不管用,效果如何,记者将在今天上街逐一体验,然后把体会告诉大家。也希望广大市民在走斑马线的时候也尝试着用用,跟我们说出您的体会。

  如果您还有更好的沟通方式,或者您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请继续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25-84686500或者发邮件nwc11270@hotmail.com。我们将采用大家最认同的沟通方式,通过交管部门向大家推广。

  市民提供6种沟通方式

  >>>“我要过马路”

  方式一:家住常府街的朱先生提供:行人在斑马线上,看到前方车辆还在十米开外的时候,从容过街,举手向司机示意,一直到司机看到以后减速甚至停下来,行人就可以放下来了!

  方式二:家住珠江路的刘先生提供:行人在斑马线上,看到前方车辆还在十米开外的时候,从容过街,像交警一样向司机“立掌示意”。就是脸向司机,行人向前伸直手臂,指尖向上,立直掌面。这样的手势应该保持到行人过完了斑马线。

  方式三:家住建宁路的刘女士提供:行人在斑马线上行走,看到车子来了,伸出靠来车一侧的手臂,呈45度角朝司机打出一个“OK”的手势,也就是说食指和大拇指圈起来,其他三个指头伸直。不仅向司机传达了自己要继续过街的信息,而且还向司机表示谢意。

  >>>“请先过去”

  方式四:家住樱驼花园的李先生提供:行人过斑马线的时候,如果看到车辆离自己大约不到5米了,这时如果继续举手让司机让行可能会让司机紧急刹车,有可能造成追尾事故。此时,行人可以停在斑马线上,头摇向车辆行驶方向或者用手朝车辆行驶方向指指,示意司机先过去。

  方式五:家住河西的私家车主提供:如果司机看到斑马线上有行人,应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避让,到了斑马线前面停下来以后,手伸到窗外朝行人招招手或者挥挥手(按照行人过街的方向摆手),示意行人先过去!

  方式六:家住中山门的李女士提供:司机和行人在斑马线上互相礼让的时候,如果行人向司机打出了“请先过去”的手势,那司机应该竖起大拇指向行人表达谢意!

  (编辑若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