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七十最”(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9:40 人民网

  41、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洪水。在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之中,洪水将军身兼两个唯一:他既是唯一的经历了中国人民军队从建军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直接致力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外国人,又是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在人生的旅途中,洪水将军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印。(摘自《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

  42、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斗争。贺龙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张国焘违背中央军委的指示,二方面军几乎遭到全军覆没。这是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来源:解放军报)

  43、唯一从始至终全程亲历长征的外国军事顾问――李德。出生于慕尼黑的奥托?布劳恩,即赫赫有名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这个人是正宗的日耳曼人,对于当年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工农红军来说,他当时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正是他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遭受惨重损失!(来源:《解放军报》)

  44、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1960年10月,斯诺问毛主席“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主席回答说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北京娱乐信报)

  45、遵义会议上最瞧不起毛泽东的中央委员――凯丰,本名何克全,1906年2月生于江西萍乡市老关乡。从苏联回国后,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选举凯丰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遵义会议上,他错误地与博古等人一道攻击毛泽东;但在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性之后,他一直坚定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与此同时,他的作为也赢得了毛泽东的对他尊敬和器重。凯丰,从开始坚决地反对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到长征路上,坚决地支持毛泽东。他在“支持”和“反对”的问题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现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在长征路上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凯丰亲眼看到了在中国、在中国工农革命的道路上,只有毛泽东领导,红军才能打胜仗,才能领导得了中国的革命。除此之外,任何一个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是被实践验证了的事实。(摘自《百年潮》2005年10期、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46、长征中女同志最多的队伍――红四方面军。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女同志最多的是红四方面军,共有红军女战士2000多名。(渤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征永远的记忆网)

  47、最有名的红军战士英模――张思德。张思德1944年9月8日,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下午一点,毛泽东同志迈着沉重的步履走上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从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广为人知。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张思德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连以上单位悬挂画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中惟一参加过长征的英模。(来源:解放军报)

  48、最早记述长征的作者――范长江。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先后两次深入到西北地区采访,写出了一批堪称经典的通讯,相继发表于《大公报》。其中采写的《陕北之行》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陕北之行》于1937年2月相继在《大公报》发表后,像一枚炸弹,冲破了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大门。报纸传到延安,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对范长江出色完成了中共中央的嘱托,予以高度评价,并亲笔致函赞扬说:“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这年6月,范长江将《陕北之行》等通讯收入《塞上行》一书,在上海出版,又引起轰动。(来源:《解放军报》)

  49、第一支大规模正规女兵部队。出自大巴山,“脚不缠,发不盘,剪个毛盖变红男,跟上队伍打江山。要问领兵是哪个,他的名字徐向前。”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90岁的女红军李玉兰哼起了70多年前川陕革命根据地流传的一首歌。这首歌是形容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后改编为独立师)女战士的。这支中国人民军队史上第一支大规模的正规女兵部队人数达2000多人,在大巴山区、在长征路上、在西征途中,都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篇章。巴中市委党史办主任崔洪礼说,这种规模的正规女兵部队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找不出第二支这种大规模的成建制女兵部队。她们承担了很多任务,在长征和西征中付出了比男兵更多的艰辛。(来源:新华网)

  50、长征最后一仗――华家岭战斗。1936年10月,张力雄奉命在会宁以南30公里的华家岭阻击胡宗南部,以迎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20日拂晓,战斗打响。他们与6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两天一夜,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副军长罗南辉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来源:新华社)

  51、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是朱德。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红军到陕北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解读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红军长征史》)

  52、最早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1936年3月陈云以“廉臣”化名在国外公开发表的他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西康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以“旁观者”的身份,盛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于1936年3月在巴黎《全民月刊》杂志相继发表后,不久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传到国内后,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明月出版社出版时,把书名改为《从东南到西北》。大文出版社出版时,书名改为《长征两面写》。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被多种书籍收录。(来源:《中国国防报》)

  53、世界上首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为英国的迪克?威尔逊撰写。是一部记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术专著。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行了“百科式”的解读和介绍。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远征的全部史诗”。果然,在时隔34年之后,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于197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来源:《解放军报》)

  54、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神灵之手》。为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英国出版的一部回忆录。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1936年12月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来源:《解放军报》)

  5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哈达铺上、下街。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的哈达铺上、下街,哈达铺这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是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曾经过的一条长街,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最长、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所以,哈达铺上、下街又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1935年9月20日,红一方面军经过雪山、草地的洗礼,翻越千里岷山,来到了哈达铺镇。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战斗,红军指战员的身体都相当虚弱。在哈达铺这个物丰民富的地方,红军指战员的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战斗力大大增强。多年后,杨成武将军把哈达铺称作“长征加油站”。来源:解放军报

  56、国内最早详细介绍长征全程的文章――幽谷《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幽谷”原名董健吾。他于1937年7月在《逸经》杂志发表了《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来源:《解放军报》)

  57、外国记者最早采访长征将士的口述史诗――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长征》(1937年10月)(来源:《解放军报》)

  58、第一部长征话剧――《万水千山》是参加长征的陈其通于1952年创作的。 1931年,15岁的陈其通参加了川陕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后,陈其通采访了众多的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以他们的经历为主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话剧《万水千山》剧本的创作。1952年《万水千山》上演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并荣获全国第一届文艺调演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多项一等奖。(来源:解放军报)

  59、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的电影。话剧《万水千山》演出成功后,总政和八一厂的领导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并邀请成荫和华纯担任导演,剧本由孙谦和成荫改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电影。电影上映后,观众踊跃,好评如潮,许多老红军纷纷提笔写评论,回忆往事。一时间,全国出现了《万水千山》热。消息传到了毛泽东那里,一向偏爱戏剧的主席没有看电影(毛泽东点名要看话剧),而是要调看总政话剧团的话剧《万水千山》。看完演出,主席感慨万千,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上台,与演职人员合影。(来源:解放军报)

  60、最早群体撰文回顾长征――红一方面军编《二万五千里》。又名《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记》是1936年由红一方面军将士撰写、红一方面军组织编辑的反映长征历程的资料汇编。(来源:《解放军报》)

  61、长征路上最有名的山歌手――李坚真。“唱支山歌当点心”,这是长征路上最有名的山歌手李坚真编唱的一首山歌。艰苦的长征历程,没有将女战士们吓倒,她总是一路笑声一路歌,以山歌当“点心”,以山歌为重要的宣传武器。她不仅会唱,而且军事素质过硬,善于指挥,敢打硬仗,1934年深秋,在湘赣交界处的一个山头上,李坚真曾带领十多名女干部同敌人展开激战,她们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英勇战斗,实现了安全突围。1935年春,李坚真等率干部休养连向赤水河进发途中,突遇一营敌人。其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经过去,后面的警卫营还没跟到,形势危急。连长侯政、指导员李坚真果敢地指挥战士们应战阻敌,坚持到警卫营大队人马赶到。(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62、长征路上损失最大的一个时期。中央红军走出草地到达哈达铺时尚有14000人,20多天后,当他们到达陕北高原时仅余7200余人。这些从江西瑞金一路跋涉至此的革命种子,每一个都珍贵无比,然而却在没有特别重大的战斗的情况下折兵一半,因此,这毫无疑问是长征路上损失最大的一个时期。(来源:新华网)

  63、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代表.。天宝,又名桑吉悦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阿坝马尔康。十二三岁时入寺庙当“扎巴”(小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阿坝,他毅然报名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解放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64、中国红色标语第一人――刘瑞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共留下大小石刻标语15000余条。由刘瑞龙亲自策划和撰写的,至今仍保存着4000余条,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一道红色风景线,刘瑞龙堪称中国红色标语第一人。(中国国防生网站)

  65、最著名的反共人物――蒋介石。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中国吉林网长征专题)

  66、最肮脏的食物――是从马粪里找食物。在长征路上能吃的几乎都吃过。印象最深的是,牛啊、马啊,拉的粪便一下雨就会被冲稀释,有时候里面会残存一些没有消化的粮食,这可是不能浪费的,饿极了,我们把这些粮食捧一捧用水洗洗干净照样还能再吃;如果牛啊、马啊的粪便是干的,就用力敲一敲,同样把里面未消化的粮食分离出来,用水洗洗煮了再吃……其实,这样的“粮食”人吃进肚里也不怎么消化,但是总能抵挡一点饥饿,饿肚子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来源:《现代快报》)

  67、长征中最美丽的诗――毛主席诗词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国共产党新闻)

  68、长征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长征是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来源:解放军报)

  69、红军妻子最忠贞的爱情――陈发姑,一位当年红军的妻子,在丈夫参加长征北上后,在家一直守望着丈夫平安归来,谁料这一等就是整整70年。如今,这位老人已经112岁,从青丝等到白发,等到目失明—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陈发姑。(来源:《解放军报》)

  70、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老红军――91岁老红军刘国保。2005年11月8日,刘国保老人带着自己的女儿、女婿共5个人,从沈阳出发,乘坐面包车,重走了当年红军的长征路,前后历时118天、行程2.1万公里。刘国保老人14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著名的湘江保卫战、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遵义战役,强渡金沙江、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18天行程当中,老人病倒两次。一次是在云南,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老人住了一天院;一次是在遵义,当时女儿要送他上医院,老人说啥不同意。刘国保老人感慨地对记者说,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多是没有人烟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不但通了路,当地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看到祖国壮美的山河和人们幸福的生活,他的心中充满希望。老人说,他将把这段经历讲给更多的人听,告诉他们:勿忘祖国的昨天,珍惜祖国的今天,创造祖国的明天。(来源:辽宁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