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七十最”(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9:40 人民网

  21、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蔡畅。1900年生于湖南双峰县井字镇,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年35岁。(来源:《解放军报》)

  22、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

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3、长征中走出的第一位“开国女将”(也是唯一的)——李贞。1908年2月生于湖南浏阳县永和镇,1926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1955年我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其丈夫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二人成为开国将星中唯一一对“双子将星”,这在古今中外都不多见。从此,在中国光辉的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对将军夫妇。(来源:《深圳商报》)

  24、最早提出长征的时间——1934年的5、6月间。红军到底是何时提出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的?因为战争和年代久远的原因,史料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记录。但从解放军档案馆尘封的红军档案资料来看,中共中央是在广昌战役失利后提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广昌战役发生在1934年4月10日,红军9个师在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下,在广昌以北与敌11个正规师进行正面决战,伤亡惨重,被迫于4月27日撤出。导致中央红军元气大伤,无力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广昌失利以后,在红军高层多次有了准备转移的想法,1934年5月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曾开会研究局势。会议鉴于国民党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并将这一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表示同意。此后红军的一系列指示、讲话和会议记录中,也多次记录了酝酿长征的文字。但遗憾的是,尽管红军早有了撤出中央苏区的想法,却没有得到掌握大权的李德的认可,一直停留在建议和讨论的阶段。直到9月底,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保卫中央苏区的幻想也随之彻底破灭,红军被迫仓促准备长征。因此,广昌战役失利是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由此,可以推断红军提出长征的时间应该在1934年的5、6月间。(来源:新华社)

  25、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展览,用大量的文物和资料显示,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中央红军从1934年12月转兵贵州,到1935年4月底离开贵州,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转战,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此外,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党组织2个,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多个,组建了4支较大的游击队。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并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创下红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来源:新华网)

  26、红军长征中第一次重要转折――黎平会议。1934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研究红军战略问题。会议采纳毛泽东的主张,决定放弃北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川黔边区进军。这一正确的决策,使中央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来源:渤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征永远的记忆网)

  27、长征第一渡——于都河渡口。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红色军团共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来源:《解放军报》)

  28、长征中最常见的病。“在苏区时,总卫生部部长贺诚总结了四种常见病:疟疾、痢疾、疥疮、下肢溃烂。长征时增加了战伤、肺炎、肠伤寒,胃肠病是第一位。长途行军,挨饿受冻,保证部队健康,更显得重要,这是战斗力的直接保证。为了预防和减少疾病,卫生人员还肩负着向部队传授卫生、防病知识的任务。比如我们要告诉部队喝开水而不要喝河沟池塘里的水,没有条件烧开水时也要尽量喝井水。另外,行军打仗全凭一双腿脚,部队打绑腿就是为了避免叮咬划伤、下肢溃烂。根据我们的经验,部队到达宿营地后,无论如何要争取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作‘倒脚运动’,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预防脚痛和脚疱。所以条件再艰苦,每个班也要背两个盆,一个洗脚,一个烧水。”(来源:光明日报)

  29、长征中行程路程最长的红军队伍。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其中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长驱2万5千里,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行军总行程是六万五千余里。(来源:央视国际)

  30、首次展出的长征地图——“草地设营地图”,已经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没有比例尺,没有地名标注,没有道路指示。正是这册简陋的地图,为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直属部队近万人顺利通过草地指明了道路。这册地图是红军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从甘孜县城出发后边走边绘制的。展出的7月5日宿营地“吉瓦沟”,只是一片弯弯曲曲的手绘线条,表示草地地形起伏。地图上惟一可辨别的,是吉瓦沟水流。适合设营的地点,则用一个下面带两三个小点的小圆圈表示。地图上惟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该地上走(向北走——编者注)十里无术(树)林,行进队伍多带柴烧水”,绘图人员可能觉得说明不清楚,又在“无术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几个字。如此简陋的地图,在当时却是弥足珍贵。茫茫草地,动辄吞没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先头部队探访后绘制了此图,依次传给后面的人马,才保证了这支近万人部队以最小代价通过了草地。(来源:人民网)

  31、长征中最早报道大渡河17勇士的报纸。《战士报》率先报道大渡河17勇士红军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首次展出的第186期红军《战士报》,用全部版面介绍了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的消息,并刊登了占领安顺场渡口的17名勇士名单和5个特等射手名单,为今天的观众展示了一幅真实的战斗画面。战士报》是红一军团政治部工作人员挑着四个铁皮箱边走边出版的,编排简单粗糙,但内容却振奋人心。“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大标题左边,是宣传口号“用我们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勇猛精神扫平一切当前敌人!”全文分六部分,介绍了占领安顺场、田湾大捷、夺取天险泸定桥、化林坪胜利等6场重要渡河战斗。(来源:《北京日报》)

  32、长征中最后到达陕北的部队——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张国焘擅令红四方面军前锋部队21000多人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进。在河西走廊被敌包围,惨遭失败。只有数百人经中央营救,才于1937年5月初到达陕北。(来源:中国经济网)

  33、长征中攻克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等决定以先头部队第一军第四团迅速夺取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打开一条通路。(来源:解放军报)

  34、长江第一湾——石鼓红军渡口。“神兵天降曾飞渡,万里长江第一湾。”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抢渡金沙江,经过4天3夜,仅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28个船工,在从石鼓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个主要渡口,神速渡过约1.8万人,将追敌远远甩在江对岸。回顾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史,石鼓抢渡是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如今的石鼓红军渡口已入选2005年3月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来源:新华社)

  35、长征途中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议——遵义会议。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举行的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前,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血战湘江后的悲情,笼罩着这支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远征之师。敌人的重兵已在北上湘西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口袋阵——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后最艰难的危局。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遵义会议确定了北上方针,但毛泽东并没有拘泥于既定的方针,而是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的实践证明,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全党全军开始了以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的新的历史时期。(来源:新华网)

  36、长征中最重要的领导机构。1935年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打鼓新场战斗”问题。会上,大多数人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坚持主张不打,并以辞去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这件事情使毛泽东深切体会到:红军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要成立一个小组,指挥战事。毛泽东即向张闻天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战事。张闻天“很赞成”毛的意见,于3月1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小组”),以周恩来为团长,全权指挥作战。这个新“三人团”,是红军长征的战争环境下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37、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湘江战役。"忘记历史则意味着背叛"。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幕。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湘江战役.1934年11月至12月,中央红军在广西省全州至兴安县的湘江段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所发生的渡江战役。在这场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中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以牺牲五万多人的惨重代价英勇血战,成功突破渡过湘江。湘江之战是红军整个长征路上最严酷的一战,激烈的枪炮声持续了6天6夜。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来源:人民日报)

  38、长征一天行军最远的路程。为飞夺泸定桥,一天二百四十里“二十九号!”二十九号就是明天!从这里到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也就是说两天的路我们必须一天走完。谁也没料到任务会变得这样紧急二百四十里路就是一个大难题!路,是要人走的,少一步都不行啊!而且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堵击。但这关系全军的重大任务,一定要坚决执行,不容许一分钟、一秒钟的迟疑。(来源:长征纪念馆网站)

  39、长征烈士第一县——兴国县。23179名烈士。“光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烈士就有12038名。”兴国县社联主席胡玉春说,相当于每一公里的长征路上,都有一名兴国儿女化作的生命路标。当时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当年红军有一个师就叫“兴国模范师”。在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中,仅来自兴国的就有2位上将、5位中将和47位少将。毛主席曾赞扬“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他亲笔题写的“模范兴国”巨匾,在兴国县城的四个城门上,一直高悬到长征前夕。(来源:陕西日报)

  40、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过草地。1935年8月下旬,红军开始过草地,可以说是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次。.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许世友回忆长征过草地时的情景说:那时“最大的困难还是吃饭问题。草地的积水乌黑发臭,闻到就使人恶心,更难以下咽。至于能填肚子的东西就更少了。进草地前,大军云集在人烟稀少、地瘠民贫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筹集到多少粮食。进草地后,尽管大家都很节省粮食,仍坚持不了几天,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吃这些东西,现在来看是难以想象的,在那时确能燃起一个人的生命之火,不少同志就是靠一把野菜、一根皮带,坚持下来走出草地的。”(来源:北青网-法制晚报)

  【1】【2】【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