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等学校如何增强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0:02 东方网

  杨德广作品集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已引起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及广大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杂交水稻、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陆相成油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先

进国家相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落后,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列入我国“十一五”规划之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充分反映党中央实施“自主创新”的坚定决心,也是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学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占50~60%以上。

  ——大学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多。2004年,国家863计划共829项,大学有270项,占3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4项,大学有1462项,占65%;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15项,大学有99项,占63%。

  ——发表的论文多。2003年大学系统在国内发表论文数为18.1万篇,占全国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的SCI、EI、ISTP)收录论文数,高校为6.4万篇,占全国总数的68.5%。

  ——高校科研成果获奖比重也很高。以国家三大奖为例,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共24项,大学为10项,占41.67%;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8项,大学有13项,占72.22%;国家科技进步奖156项,大学为74项,占47.44%。

  由此可见,大学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是我国科技开发、创新的中心和中坚力量。在国家自主创新方面肩负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必须看到,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在经济战场、企业改造、科技攻关方面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如,大学科研成果论文多而专利少,专利转化率低。75%的高校专项申请数几乎为零。据教育部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的5年间,全国大学的专利授权量为8389项,而专利实施量仅为1910项,只占受权量的22.8%。高校成果转化率低,反映我国高校长期来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即重学术轻成果,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应用;反映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缺乏大批有科技开发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反映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育。

  上述三方面问题,归根结底反映我国高校尚存在许多与“建立自主创新”国家不相适应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尤其在大学科研体制、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方面存在弊端。只有克服这些障碍,高校才能在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大学科研体制上,大学与社会、与企业相脱离。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设在大学和科学院系统内。大学教师既要从事科研又要从事教学,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搞好教学工作和完成科研课题任务。至于企业界的科技攻关项目,经济领域中重大科研课题与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游离于企业之外。大批有才华的科技精英人才在高等学校,但大量的科技课题在企业里,在社会上。虽然国家每年也下发不少课题,由于体制问题,高校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主要精力没有放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

  在考核评价制度上,片面追求数量。上级部门对大学的评价,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偏重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SCI等收录的论文数,成果鉴定数。因此,导致各大学把主要精力花在写论文、发表论文上。有些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如果没有科研论文,不能写书立著,是无法评上高级职称的。评不上高级职称,工资待遇就上不去,甚至连饭碗也保不住。于是逼着教师整天考虑的是如何写论文、发论文,根本没有心事、没有精力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问题。由于每年要有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因此,当一个项目刚完成,就要急于申报新的项目,没有精力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在人才培养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教学方法仍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立足于教授知识不是教会学习,学生只顾学习知识,不是学会学习。培养模式上,采取大锅饭、平均主义,不是因材施教,有创新精神的尖子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培养方式上,把学生关在校园里、课堂上,没有把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紧密结合起来。由于在大学里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不够,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然缺乏创新能力。

  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发挥我国高校在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必须从改革科研体制、考评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入手。

  一是改革高校科研体制。将高等学校及科学院系统的一部分科研机构,尤其是应用性强的科研所(室)搬到企业中去,或者与企业联合办科研所(室)。只有从体制改革着手,才能改变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与市场脱节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实施“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捷径。世界上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技术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如钢铁现代化源自奥钢联、新日铁实验室等。因此美日等国把大部分研发经费投入企业。如2000年,美国研发投入2653亿美元,企业占66.8%;日本研发投入982亿美元,企业占72.2%。我国77%的研发经费投向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而高校科研部门又没有与企业紧密结合搞科研开发、科研攻关。如果把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融合于企业之中,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立创新能力为目标,既能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力量,又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有人才无项目,企业有项目缺人才”的状况。

  二是改革高校考核评价制度。现行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级机构评价学校主要看学术论文,学校评价教师也主要看学术论文。许多不规范的评估机构在给学校“排名”时,学术论文的权重很大,并对不同刊物上的文章得分不一样。同样如此,许多学校也把教师的科研项目按国家级、省部级折算成分数,把教师发表的论文按不同刊物折算成分数,并规定出总分最低线,不达标则不能继续聘任。作为一名教师,最关注的是职称评定和聘任,而论文的多少对于职称和聘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有些教师完成了一项科研成果后,最关心鉴定的结论,最关心论文发表。然后立即又要接受另一项科研项目,以便发表第二篇、第三篇论文,而不太关心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如果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成果转化和开发上,必然会影响论文数,影响到职称的提升。为此必须改变对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大学教师中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有的擅长开发,三者兼有,二者兼有的教师也大有人在,但多数教师侧重面不同。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职称评定的标准应多元化,可分教学系列、科研系列和开发系列三方面,任何一方面成绩突出的都可评高级职称。尤其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到市场去选择科研课题,技术改造项目,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延续下去,转化为产品、产业,把专利实施下去,转化为产品和产业。教师只要对企业技术改造、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不管论文多少,都可授予高级职称,给予重奖。不要把论文数作为唯一标准,而要把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有些重大课题,重大攻关项目、科技开发项目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因此不能要求这些教师每年拿项目,每年出成果、出论文,相反,应从物质上、精神上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就必须制订新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三是改革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有赖于大批创新拔尖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要把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要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地制订教学计划、培养计划,让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对尖子学生要配备导师,个别指导并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大学教育不能在育分上下功夫,而要在育能上下功夫,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大学不要把学生关在课堂上、校园里培养,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大学与企业与社会联合培养大学生的模式。如引导、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到社会、到企业中接触实践,接触课题。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应参加教师承担的课题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攻关项目。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几十万研究生要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但大多数是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应让他们到企业中、到实践中去选题,不必一人一题,可以组成课题组,既发挥集体智慧在科技攻关、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又能从中得到锻炼,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一支强大的准科技队伍和后备军。大学生“挑战杯”即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好途径。其特点是每个课题都来自实践,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推广开来,而不要局限在少数尖子学生中,让广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挑战杯”式的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又能为自主创新作出贡献。

  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逾400万人,如果每所学校把百分之一、二的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能力的尖子人才,我国每年将涌现出10多万拔尖创新人才。为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体制上、政策上、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高等院校广大教师和研究生、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吸引到社会、企业、市场中去,吸引到科技攻关、科技开发中去,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大大增强。


作者:杨德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