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四川汶川5-12地震一周年专题 > 正文
作者:李晓亮
我的人生,或因地震而改变。
去年,我二十四岁———当时在成都一家电视台工作,干着自己并不擅长且毫无兴趣的职业。那时,上大学的贷款尚未清还,去电视台只有一个极为功利的目的。
直到2008年5月12日。时针如果倒转,回到一年前的那一刻,我仍能真切体味到当时的“震”感。震后曾应一编辑要求,写了一篇《吃一“震”,长一智?》的日志,开篇一句就是“以前从未有将天灾人祸自觉和自己联系起来的习惯。直到昨天,那不期而至的地震,无声无息来临”。真的,那时“地动山摇,天旋地转”,不再是平面的书面语或形容词,而是货真价实的“动词”。这一动,数万生灵,顷刻倾覆。
所幸,成都主城区离震中不算近,元气并未大伤。之后,台里进行了两个月的“抗震救灾全接触”直播。或许领导考虑到摄像、采编,我无一技之长,结果被留在机房录了两个月的带子,每天12个小时不能停。留守的两个月,我也想了很多,网络签名改为:“不要以为还年轻,震一下啥都没了,趁着没死干点喜欢的,别留遗憾,切记,切记!”于是,直播结束,我就辞了职。
自此,我终于鼓足勇气干起了最神往的职业,离蓉赴渝,以评论为业。当然除了工作,我还尝试了人生的第一次,那就是恋爱———地震后来重庆前,我终于在蓉城觅得佳偶,此生无憾矣。
这一年若说还有遗憾,就是恋爱后才发现“双城记”并无书中之浪漫,很对不住女友。所以为此,我愿意弃笔从“蓉”,回到女友身边。您或许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儿女情长不够成熟。但我却觉得,对一个人来说,比如对我而言,这正是纪念地震一周年的最大意义。不要以为灾祸离我们很远,我们还有大把光阴可以挥霍,其实从现在起,就该把每一天当作生命里的最后一天来过,到老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要说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有什么特别意义的话,我觉得这一点正是我这一年所思所得。
因为任何形式的纪念、祭奠,都是为了活着的人能更好活着。幸存者以幸存的名义更好活着,这就是纪念的最大意义。准岳父大人说过一件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他说地震当天,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之时,他竟买了几斤龙虾,还敢自顾自上楼去爆炒,然后拎给她们娘俩做宵夜。因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只敢在外露宿,而后来商店也全关门了,所以这顿龙虾餐意义非凡。平日里这可能会是一个太过平常的举动,但在大灾之时这种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也要为娘俩做顿“抗灾第一菜”的行为堪称壮举。于是这个看起来儒雅的中年男人,在我眼里是纯爷们———既然活着,就要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这就是纪念抗震一周年的意义。
所以说,纪念地震一周年,不是开车蜂拥而至,在留影喧闹中消费悲情,也不用“低调”到灾区却总有大批记者第一时间接机的明星秀、眼泪秀。对于个人而言,不论你是经历过大灾,还是从未遭过大难,只要我们还活着,给自己筹划一个有长度有质量的人生:对家人对所有人更好一点,让爱充盈于世;让置身危局处于窘境的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及时救济;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趁他们还活着———这就是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