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廖保平:我担忧灾难变成被消费的悲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10:13  长江商报

  作者:廖保平 (武汉 媒体人)

  汶川大地震周年临近,全国各地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会纷纷派记者进入灾区。

  周年后的集中关注,是必要的。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想知道一年后的地震灾区怎么样了?灾民的居住安定了吗?生活有保障吗?妻离子散之后重组家庭了吗?他们的心理阴云还有多浓重?他们对未来有何期许?周年祭祀,在中国有别样的沉重。

  然而,据四川那边的朋友说,周年之际,来这里的不仅仅是媒体的记者,还有大批游人、“闲人”开着车蜂拥而至。

  当然,我不是反对人们去地震灾区旅游,旅游是好事,一可剌激消费拉动内需,二可给灾区人民带来旅游收入,一举两得,多多益善。我也不觉得周年之际进入灾区的人就全是为了旅游,很多人是真心去祭奠的。我只是有一点多余的担忧罢了,担忧灾难、灾区的悲情在这些特别的日子变成一种被消费的东西。

  当记者一定要把受灾者采访得哽咽啜泣,当外来者一定要看到受灾者呈现和讲述他们的悲伤……总之,当受灾者一次次当众“出具”自己的痛苦,媒体才得以让观众有了对悲情消费的满足感,觉得一场地震没有白白发生过,进入灾区不是白来,而是收获了沉甸甸的东西——这就很不厚道了。

  我想,在受灾者中肯定有不满足悲情表演的,也一定有想要表达别样的情绪的,比如愤怒,比如控诉,比如疑惑,比如绝望。这些,记者们能够帮他们表达出来吗?游人能够理解并帮忙奔走呼号吗?

  有人或许以为我在说,不要去打扰受灾者的安宁。其实,我是想说,受难者,除了眼泪还有流血。如若我们亏欠他们太多,他们自觉亏欠了亲人太多,我们不去打扰他们的安宁,他们也不会安宁,他们表面的“安宁”隐藏着不安或愤懑。

  我们有没有亏欠他们?有的,那就是在天灾之中我们承担了人祸的责任没有?那就是我们有没有将调查的事实真相告诉他们,包括死亡、失踪、伤残人数?做到这些,生者会得到安宁,逝者会得到安息。对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因此,对灾难最好的纪念不是消费悲情,而是反思,我们对地震灾区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周年的纪念日,而是持续的关注。

  让生者好好地活着,尤其是让那些受灾者活得好好的,是对逝者最好的悼念,为此,不要在灾难上叠加灾难,不要在伤口上消费悲情,好吗?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地震 周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