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方:震不垮的汶川已然站立成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07:19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陈方

  ■能否做到细雨无声地长期关注灾区重建工作,更是对媒体责任感的深沉考验。

  ■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模样,却完全可以恢复常态。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都不怕。”它吼出的不只是重生和崛起的力量,还有生命里自行找寻出路的尊严。

  一年之后,那一片片废墟上已经冒出了青草。伤怀者说,这葱葱绿草寄托着挥之不去的哀思;达观者说,这葱葱绿草寓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一年之后的今天,包括你和我,更多人的生命态度里有了一种“离离原上草”的质朴认知。

  今天,“5·12大地震周年祭日”。激情被唤回,只是不知道,这激情的蜂拥而至,是否会干扰到灾区同胞逐渐回归常态生活的轨迹?一年之前,我们说虽无法与你同披苦难,但选择与你共勉坚强;一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将焦点对准灾区,“重生与崛起”被无数次提及。

  一年之后的今天,情感记忆之外,我们当有机会进入冷静的观察与分析,并梳理某种内生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成长中的细节不足。

  ■媒体责任与国人善举

  我们的回访终究有些惶恐不安。重回灾区,同胞心底的伤疤是否再次会被某些不懂人文关怀不讲采访技巧的媒体人所触碰?重回灾区,我们会不会潜意识里将此作为又一个打造新闻盛宴的契机认为自己不可缺席?重回灾区,我们除了“见证”,到底还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如果说,这注定是一场以沉痛而开始的回访,请你相信,每一个负责任的媒体都不是为了再次造访伤悲。

  “5·12大地震周年祭日”的到来,媒体的集中报道势必又将唤起新一轮爱心和力量的远程输送。大灾难一方面激发了国人无私的大爱,但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讲,国人无意识践行的还是一种“运动式”行善方式:媒体报道集中了,爱心和善举接连不断;媒体报道淡化了,爱心和善举也随之冷却———大灾难激发起的爱心和善举,尚未能在国人心目中完整地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建设力量。

  同时还应该冷静地看到,媒体也理应避免对灾区忽冷忽热的关注:那些痛失亲人的同胞的情感有没有修复?灾区的房子重建了多少?灾区人民的生活现在如何?这些信息的重要性也并非只有在“地震周年祭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能否做到细雨无声地长期关注灾区重建工作,更是对媒体责任感的深沉考验。

  ■重生中剥离地震标签

  “5·12大地震周年祭日”前夕,在一场“以怎样的方式铭记这场地震”的座谈中,复旦大学副教授梁永安指出,“不要以一种怜悯的心态,一直把当事人当作灾区群众,把汶川当作灾区。怀念逝者,不在于生命消失本身,而在于生命的尊严。”

  一场大灾难过后,悲情的人们正在把压在心底彻骨的创伤化解在庸常的平凡生活中。重建家园,重组家庭,这些平凡的人们在镜头前说不出什么能够让人铭记的话语,朝向生者之心无需高尚的表白。对于这些从废墟中站起来的普通百姓而言,忘却就是最有效的疗救。从他们身上剥离地震的标签,让这些普通人尽可能快地过上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摆个小摊,开个餐馆,养几口猪,种几亩地,庸常的忙碌、七零八落的生活琐碎,或许可以最快消解他们心底的伤痛。

  大地震之后,逝去的人留下希望,生还的人相互取暖,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模样,却完全可以恢复常态。

  ■崛起中的四川精神和中国气质

  去年5·12大地震之后,中国人用迅速而强大的动员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社会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后,不止一个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国家向中国提出要学习借鉴中国的救灾经验。汶川地震的救灾与救援,国际社会一致评价是:“中国政府以高分通过了此次灾难带来的考试。”中国气质在这场大的灾难面前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得以彰显。

  一年之后,当救灾工作转为重建工作,政府在重建中扮演的角色依旧无可替代。而在物质获得快速修复之时,社会重建中的软件要素和软性力量以及民间气势更引起人们关注。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都不怕。”这是记者重回灾区发现的一条老百姓原创标语,这条被老百姓视为座右铭的标语,有力直白地向我们诠释着四川精神的真谛———它吼出的不只是重生和崛起的力量,还有生命里自行找寻出路的尊严。

  有此标语见证,我们可以暂且缓解一下那些无法按捺的牵挂;有此标语见证,即便重建之路艰难,即便眼角的泪水还咸,我们依然相信历经苦难的同胞拨云见日之后会更幸福!

  该以怎样的方式铭记这场灾难?“5·12大地震周年祭日”之际,或许我们还无法拿出精准的语言对其概括。但我们发现,重回汶川,灾区弥漫的不只是悲戚的无奈,生还者互为阳光,那生生不息的向上之力弥散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我们分明看到,震不垮的汶川已然站立成树!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汶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