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燕云飞:地震打通的文化基本面其实很脆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07:21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燕云飞

  关于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注定会是多维度的。日前,复旦大学副教授梁永安先生从文化的维度予以阐释———我们不能光从书本里学国学,也要从生活本身来思考文化传承。文化蕴含最丰富的部分在乡村社会,在民族生活的地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地震的纪念,可以把中国人的文化基本面打通,促进文化内部的自我认知。

  梁永安提出的打通文化基本面的欣慰,缘于“地震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难忘的瞬间,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这些感动在日常的模式化生活中,本来未被察觉,现在一下子透露出来了。比如‘80后’当志愿者的热情,比如全国人民同此一心的凝聚力,比如草根生活中豁然显现的道德文化。”我并不否认这种直觉判断,事实上我也曾经被这种文化基本面迸发出的熠熠光彩,感动得泪流满面。

  5·12汶川大地震以及现在的周年祭,确实在社会文化基本面上,有着较为融通和异彩的一面,人道、大爱、伦理、悲悯、慈善、坚强、互助等等这些“民族生活的地表上”的道德文化,汇聚交融在一起,绽放出高山灵芝般的光芒,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道德文化形式所不可能表现的。在草根的或者说国民性的文化表现之外,地震诗歌盛荣一时,影视剧作蜂拥而至,文艺作品也以空前的多元化视角关注和试图记录震区。基于此,说文化的基本面被打通甚至由此实现了累进升华,并不虚幻。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短时间内被打通的文化基本面,并没有累积的底蕴支撑其稳固下来,不仅脆弱,还有重新裂痕的可能。

  与我们一年前所骤然凝聚的悲情忘我不同,随着渐渐回归平静和常规重建的开始,道德文化也开始向原先粗鄙的一面还原。一位至今依然坚守在灾区的心理援助志愿者这样写道:为情结而来者,消费了悲情之后自然会酣畅而去;为荣誉而来者,载誉之时定然会衣锦还乡;为商业利益而来者,更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从前台表演转为幕后操纵;为论文数据而来者,问卷收齐之后要急于回家做统计处理……

  短暂而又如井喷一样的诗歌热潮,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后悄然退去,诗歌再次被打入寂寥的角落;曾经几十部影视作品在灾区先后开机,但在周年祭的时间我们却没有见到一部横空出世的作品,到底是随着激情退却而“尘封”于淡淡的平静,还是半途而废,我们不得而知。“诺而不捐”渐渐浮出水面,道德、慈善、文化等等柔性约束已经乏力,不得不转而寻求舆论炮火甚至法制途径纠偏。

  就此而言,说地震打通了文化基本面过于静态,也还为时过早。具有累积底蕴支撑的社会文化基本面,还远没有到贯通的时候,更不可能出现一劳永逸或者一“灾”永逸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汶川大地震的周年祭、两周年祭……来反复回望曾经的道义文化表现,来翻捡我们其后平静和常规日子中的伪与劣,来整合我们内心世界的欲望与价值,进行必要的“文化内部的自我认知”,在精进中不断趋近属于人类更属于我们的文化基本面贯通。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