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擎:杭州飙车案中非理性情绪如何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08:54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肖擎

  在杭州发生的“富家子弟”飙车撞死人案还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杭州交警方面在8日公布初步调查结果时称,“肇事车当时速度为时速70码”,结果网络流行语“欺实马”诞生。对公权部门而言,这是很大的讽刺,与常识判断大相径庭的“权威发布”,遭遇了网络民意的迅猛质疑。这几天有专家说,肇事者当时的速度肯定不止70码,到底多少码,已经相对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反应让相关部门难以招架。

  有两种情绪交织。一种情绪是因同情亡者而生出的愤懑,不满肇事者,不满公权部门,不满“富豪子弟”加“豪车”加“撞人”的野蛮现象;一种情绪是对肇事者的“故意”同情,好像故意与民意作对,基于基本人性,这样一种情绪遭到人们普遍谴责,自会落个暗淡的下场。恰恰是对前一种情绪,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有人支持赞成,有人善意建议,还是客观理性为好,不要把头脑发热的怨气裹挟进事件本身。

  这其实值得认真分析。应该说,对这起公共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视角,发乎内心的看法,不好以一个特定的标准去评判谁是谁非,民意各式各样,原本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不代表我们认为这样的情绪越热闹越好,最后相关与无关的人,相关与无关的事都充斥进来,事件本身的性质将越来越模糊,社会舆论只能陷入逞口舌之快的尴尬境地。应该更加注意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富豪子弟撞死人会导致这样的社会情绪出现,是人们不明真相,是故意找茬,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样的事件绝非个案,使得我们有必要历史地来看。现在发生一起公共事件,如果有资本、权力逾法的影子,公众会条件反射般地产生不信任感,人们总是容易怀疑这里面有没有见不得阳光的勾当,有没有“你给我好处,我为你着想”的交易。这样的情绪反应可能并不理性,但它有现实的基础,正因无数次这样的刺激,当人们再次面临此类事件时,灰暗失落,挫败感,不安全感,都会袭上心头。人们会想象悲剧发生的那一刻,自己在场的处境,遭遇悲剧的人代我们经受了某种灾难,这种情绪的上升与聚集,与个体的偏狭有一定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一个社会某些方面的失效与沉沦。

  劣质的权力运行导致劣质的社会信任,劣质的社会信任导致非理性情绪的大量出现。某种程度上说,个人戾气的释放是有意的,权力系统令人遗憾的行为也是有意的,而社会躁动情绪的抒发却很无奈,很无助。失望与不信任的时候越来越多时,还能指望人们做出什么好的反应呢?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杭州 飙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