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新育:陆资入台的机遇与挑战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08:39  东方早报

  作者:梅新育 

  曾几何时,陆资入台被台湾当局悬为厉禁,然而,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压力和岛内政局变化的推动下,这项昔日的禁忌正在被打破。4月下旬中国移动同意以新台币177.7亿元现金收购台湾远传电信股份有限公司12%股权激起的轩然大波尚未止息,《商务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已正式公布。那么,陆资入台机遇和挑战何在?

  陆资入台的机遇当属削弱外部经济危机对两岸经贸的负面冲击,强化两岸经贸联系。1990年代中期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规模空前扩大,邓小平南巡和两岸先后入世成为两岸贸易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契机。1993年,两岸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43.95亿美元,2008年已达1292.2亿美元,15年增长797.7%,年均增长15.8%。截至2008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50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76.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6%,排在第五位。然而,全球经济危机正在压缩两岸经贸的规模,今年第一季度,两岸贸易额为182亿美元,同比下降42.4%;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433个,同比减少18.8%,实际使用台资金额3.8亿美元,同比减少25.6%。在这种情况下,陆资入台,当能给两岸经贸开辟发展新天地。

  同时,陆资入台并逐步深入台湾居民生活,能够令越来越多的台湾居民熟悉大陆经济力量,从而有助于打破“台独”势力散布的谎言,化解他们被灌输而形成的敌意,从而有助于未来的统一。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陆资入台中存在的风险。首先是台湾当局对我方的疑忌仅仅是略有掩盖,却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化解,只是由于危机所迫,不得不做些姿态,寻求出路。高度出口导向的台湾经济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相当严重,2008年全年出口锐减32%,其中第四季度降幅高达62%;12月份失业率5%,为6年来新高;实际工资下降5%。国内外普遍认为,加强与大陆的经贸合作是台湾尽快走出目前困境的唯一现实出路。如英国《金融时报》2月24日社论就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寒冬里,台湾蜷缩在亚洲地区唯一仍在燃烧的经济“篝火”旁,不失为明智做法。在实践中,不少台资企业已经加大力度开拓大陆市场。如家电下乡就令众多台资企业摆脱困境,即使声宝、友达、奇美之类企业巨头也不例外,声宝甚至重新启动停工已久的天津工厂洗衣机生产线,召回本已遣散的工人加班生产。奇美电子则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大陆市场占该公司营业收入份额可望从15%~20%提高到25%~35%,成为该公司最大收入来源地。正因为台当局疑忌犹存,我们充当开路尖兵的企业不可对台湾投资环境寄予过高期望,对政治性风险应有客观估计。

  不仅如此,陆资入台固然有可能密切两岸关系,却也有可能造成新的摩擦。而在始终会对这些陆资吹毛求疵的民进党手里,任何小小的摩擦(特别是劳工权利、环保、质量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惊涛骇浪。根据马英九当局缺乏果断决策魄力的一贯作风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指望马英九当局在为入台陆资维权方面做出多少实事。正是在劳工权利、环境、质量等方面,我们许多企业的一贯作风实在令人不敢放心。

  陆资入台的风险不仅来自海峡对岸,也有可能源于我们自身。我们固然乐见两岸经贸加强,胡锦涛主席固然在去年年底已对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设想给予正面回应,我们固然希望用我们相对充裕的金融力量帮助台湾同胞,但我衷心期望这种投资不要成为对台湾不良资产的高位接盘,从而演出用相对贫困的大陆血汗补贴对方、对方却继续对我方恶语相加的尴尬。

  (作者系商务部学者,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陆资入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