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耕身:误编的《新闻联播》如何能亲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1日07:34  东方早报

  作者:杨耕身 

  网上近日流传着一个“央视高考影像造假”的视频,因网友发现,2009年6月7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在播报当日高考新闻时,在第7分48秒的画面中出现一辆公交车,车前挂有横幅“距2008奥运会开幕还有63天”。据报道,6月9日,央视在其官方网站首页的显要位置,发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6月7日误编画面向广大观众致歉”的消息,并再次重申,新闻画面要确保真实、准确。

  央视新闻节目作假,已非个例。但若说《新闻联播》此番高考影像系蓄意造假,也未必属实。然而不论“误编”也好,“造假”也罢,正值《新闻联播》传出要“变脸”,走“亲民路线”之时,这一事件无疑仍显得意味深长。

  就在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他表示,《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但在过往时间里也存在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一个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也可以做得亲民一点。”同时据悉,广电总局建议央视建立《新闻联播》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各方的评价。

  如何操作“主流价值观”,如何让“主流价值观”成为有效宣传,都是不易解决的问题。同样让人倍感迟疑的还有这“亲民”二字,不知道一家电视媒体如何也身染这样的官场病。但央视“国家大台”的身份回答了这一切。不过,随着央视正将开启的“亲民”方向,我更乐于知道的是,《新闻联播》要怎样才算“亲民”?换言之,“误编”或“造假”的新闻节目怎样才能“亲民”?上述误编事件既已被公开曝光,“亲民”自是沾不上边了。即使它未曾被曝光,那也可以试想一下,这段影像又如何向那个公交司机,那些在今年的画面中发现自己去年形象的市民与学生,去寻求亲近感?如此日积月累,有多少观众可以容忍这种忽悠?

  真实乃新闻之生命,此乃常识,哪怕是CCTV,亦不敢逾越。因此在我看来,《新闻联播》若要亲民,使内容取信于民才是第一位的要务,亦是首先应改变或向观众保证的。以往主持人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形象,固然成为这档节目严肃性的写照,但要让主持人嬉皮笑脸地不正经,却未必能让更多人接受。坊间曾闻日本一度推出裸体时事新闻,即美女主播边脱衣服边播新闻,固然不再严肃,却也不足为效。因此只有当《新闻联播》能够回归真实,回归基本的新闻规律之时,央视才算摆出了一个“亲民”的姿势。

  至少在我看来,假如新闻本身是真实的,那么“严肃”的面孔并不成为一个问题。怕就怕在用一种严肃、拘谨的面孔,说着一种众所周知的粉饰、虚假与欺瞒。假如内容本身是符合新闻价值规律的,那么“亲民”的追求将不再艰难。关于《新闻联播》,坊间有不少负面评价,这些评价很多固然有失偏颇,但其中对这档节日新闻价值规律的批评,无疑值得“亲民者”为之深思。

  真实原则之下,新闻规律之下,将不会出现“误编”。回到真实,回归新闻常识之中,则“亲民”可期。应当说,央视曾经有过这样的光荣时刻。央视前台长杨伟光曾在2007年11月的一期《南方周末》上畅谈央视新闻改革历程,其中他将1986年央视报道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按照我们以往编排,都是先国内后国外,这是一个规律,领导的位置放在前头,现在还是这样。但当时拿到这个新闻以后,编了六分钟,怎么放?各种意见都有,最后我们决定就放头条,而且六分钟。结果社会上反响强烈。”

  可惜,类似的改革在央视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某种“新闻联播主义”仍旧大行其道,以至如今要用“亲民路线”来救场。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新闻联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