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清华大学此举只解决了选择这所学校的学生的部分问题,还无法触动高考制度改革、中学学分制改革。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近日向媒体表示,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本科新生将不受文理分科以及其所报考专业的限制,在录取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6月10日《北京晚报》)无疑,清华此举不但扩大了考生的专业选择范围,也有利于考生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事实上,在清华大学之前,近年来,一些高校也在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比如,在招生中实行大平台招生,按学院或专业类招生,学生报考一个学院、一个专业类,相当于以前报考四五个专业,进校学习一两年之后,再分专业;在校内推出转专业计划,比例从5%—30%不等,允许文转理或理转文,也就是说,进校之后,有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校的了解、专业学习的认识,重新选择学习专业;推行学分制,有更大的选择课程、选择老师、上课时间的自由。
但是,总体而言,学生的选择权还是受到严重的局限。就大学层面而言,在校内,专业仍旧划分过细,换专业比例过低,学分制推行力度不够,通识教育薄弱,在学校之间,没有自由转学制度,一个学生明显不适合某所学校的学习氛围与要求,却无法申请转学;就高考录取制度而言,与国外有不少大学根本不分专业实行统一录取不同,大学招生计划还细分到每个专业上,而录取考生的依据是考生中学的科类以及高考的卷面成绩,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考生在整个录取过程中,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而不能在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之后,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作出选择;就中学教育而言,对应大学的专业设置、高考录取制度安排,不少中学高二甚至更早就进行分科教育。
清华大学的招生改革,只解决了选择这所学校的学生的部分问题,还无法触动高考制度改革、中学学分制改革,但是,这给教育部门和中学教育传出的信号是,传统的人才培养、选拔格局必须破除,中学文理分科,并不适合人才的长远发展,大学如果不按分科进行招生,中学文理分科还有何用?因此,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以及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情怀的人才出发,应该努力推进扩大学生选择权、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教育改革。
□熊丙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