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新生
提要:官员退休或者辞职之后,可以堂堂正正地到大学担任教授,但在政府公职任上最好不要以发表学术观点的名义,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7月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表示,中国希望美元保持稳定。目前,建立超主权国家货币还是一些专家和学术界的讨论,不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
据笔者所知,这是中国外交部官员第二次在国际场合公开发表此类观点。伦敦20国峰会召开前,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刊登了一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的文章,提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制的特别提款权作为超主权货币的构想。这篇文章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政府试图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挑战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当时,参加会议的中国官员非常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作为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中国希望美元继续充当国际货币;保持美元稳定,对于中国十分有利。可是前不久,央行有关负责人旧话重提,希望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超越主权的储备货币。针对中国银行官员的讲话,外交部不得不再次澄清,中国支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立场没有改变。
央行负责人两次提到超越国家主权货币的问题,究竟是一种学术探讨,还是一种政治试探,抑或是一种实际操作行为?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深受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之害,把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不仅让中国承担了巨大的贸易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货币,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左右为难。如果为了降低风险而抛售美元,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货币市场发生动荡;如果继续持有美元,那么,就等于为美国的货币政策背书,中国政府必须小心翼翼地跟随美国调整金融政策。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主权大国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仅仅是学术探讨,这也是中国金融界的普遍共识。
但是,由央行负责人提出这一命题,其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央行负责人发表文章,当然可以表明自己的学者身份。然而,在世界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没有任何人会忽视其中国政府官员的身份。假如中国政府将央行负责人的设想付诸实施,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国际货币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反过来,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只是通过学术文章,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提醒美国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切身利益,那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暗示。
当然,按照中国的惯例,央行负责人的讲话或者发表的文章,并非都出自负责人本人之手,但既然公开发表,央行负责人没有表示反对,那么,可以推定这些文章反映了央行负责人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学者,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主管金融的政府官员,发表这样的文章确实容易使外界造成误解。所以,我们希望中国人民银行能够公开澄清事实真相,至少把中国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学术文章区别开来,尽量避免因此而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动荡。
现在中国政府官员中学者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多。一些学者不甘寂寞,在执政的同时发表大量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或许只表明官员个人的立场,但由于我国实行首长负责制,所以,人们很难把作为学者发表的文章与作为官员发表的政策意见区分开来。西方国家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已经摸索出了许多非常有益的经验,譬如,政府官员发表学术文章时,必须公开表明“这只是作为学者的个人意见”,不代表他所服务的政府机关。中国政府官员学者化,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如果中国的学者不能自觉区分学者与政府官员的身份,甚至借助于政府官员的身份发表学术文章,那么,不仅会损害中国政府的形象,而且会在世界金融市场制造混乱。
我们反对中国普遍存在的“胜者通吃”现象,反对政府官员到大学担任教授或者博士生导师,因为这样既容易造成学术腐败,同时也会产生不必要的政治分歧和国际纠纷。官员退休或者辞职之后,可以堂堂正正地到大学担任教授,但是,在政府官员任上,最好不要公开炫耀自己的教授身份,以发表学术观点的名义,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韬光养晦,就是要求中国政府官员低调做人,不要处处显示自己,这样做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也会损害其自身形象。毕竟,学术研究是一个非常痛苦而又艰难的过程,如果发表类似于讲话稿的学术论文,滥竽充数,那么,不仅会降低学术的品质,而且会让国际同行贻笑大方。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