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储昭根:碳关税博弈中国应有长远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08:12  东方早报

  作者:储昭根 

  7月14-17日,美国两位华裔部长,即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将与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将首次联袂访华。此行的重点是寻找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广阔的互惠前景与合作关系。

  此前,美国众议院在6月22日通过了一项“限量及交易”(cap-and-trade)法案,该法案含有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严厉条款。随后,国内学者一片反对声,甚至有人预测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会起来反对。

  可以说,这些意见多少是缺乏深谋远虑或深入研究的结果。中国其实未必要在美国碳关税问题上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完全忽略自身的主动性。

  首先,低碳化是大势所趋。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订,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再到2005年该议定书正式生效,低碳经济逐渐步入历史舞台。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会上各国将就《京都议定书》到期(2012年)以后的碳减排义务达成新协议。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共识。

  就具体行动来讲,欧盟已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美国出台《新能源法》,加快可再生生物能开发,《气候安全法案》将在全美引入“限排交易体系”。日本则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建立核证减排量交易市场。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也已制定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计划。

  就是说,世界经济在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化已成世界经济的大势。

  其次,低碳化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呼吁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据计算,我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同时,中国已近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

  我们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这就是说,碳关税将成为我国及相关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外部压力,这未必全是坏事。在将压力变成动力的同时,自身也要加大碳税征收的力度,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

  第三,低碳化对中国总体上讲利大于弊。说实话,美国自身与中国也面临相同的问题:高排放量及相关企业可能受重创。这也是美国前总统布什一直拒签《京都议定书》的原因。在美国国内环保主义蔚然成风的情况下,现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国会对气候问题进行立法,依然困难重重,在众院也是涉险过关。

  最后,征收碳税是最具市场效率的经济措施,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目前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以及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征收碳税。中国跟上国际减排潮流也是树立国家形象的需要,这比拿出大笔钱进行对外形象宣传要立竿见影得多。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自己也承认,如签了议定书自己形象会好得多。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中美等资源消费大国走上低碳经济之路,世界上油气、资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廉价的资源又反过来进一步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更不用说碳交易及其相关技术形成的产业链所带来的收益了。

  当前,低碳化已成世界经济新趋势,中国于减排问题应在维护自身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因为这是事关“拯救人类共同家园”这一大业,事关人类的未来命运。当然,认同低碳化并不等于认同美方的碳关税。中国应毫不犹豫地占据道德高地及话语权,展现大国的责任与勇气,同时提出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与主张,力促全球减排国际规则的制定与通过,以实现中美在全球合作中双赢。

  (作者系国际问题专家)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碳关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