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谈:极品老人的背后

2013年11月23日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热点三人谈

  最近,几个有关老人的事件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西安,有老人上了公交车后,索座不成,竟然坐在了女孩身上;在江苏,大妈们为了晚上跳舞,占据一处小区内的空地,在此停留的车辆都被贴上纸条;在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陷讹诈。真的是现在的老人为老不尊吗?如何看待指责声音,如何从硬件和软件上弥合“老龄不适症”产生的裂痕?

  谭敏:至情至理 侃侃而谈 李光金:衡情度理 娓娓道来 练洪洋:煮酒论剑 指点江山

  “极品老头”是个别

  练洪洋:最近与老人有关的负面新闻频出,有人戏谑,“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甚至还有人有板有眼地指出,这一批老人曾经上山下乡、斗私批修、写大字报等等,以证明“坏人变老”的结论。上纲上线,一竿子打一船人,显然是不对的。全国将近2亿老年人,一屁股坐在女孩腿上的“极品老头”也就是一两个,没有代表性,不能说明什么。中国人的总体素质呈现不断进步状态,老年人的素质也在与时俱进,这是无疑的,我们要看整体,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李光金:不管是谁“在变坏”,现在有个不争的事实,“代沟”不仅在家庭中拉深,在社会、在公共空间,不同代际之间的眼神越来越对不上,现在有人说老人“为老不尊”,以前不是也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有评论就总结“60年代的轻视50年代的、70年代的痛恨60年代的、80年代的认为受到70年代的压迫、90年代的认为受到所有世代压榨”,似乎每个年代的人都“不值一屑”。以偏概全地批评毫无意义,找出问题根源、消弭裂痕才是最重要的。

  谭敏:其实,我认为“老人变坏”背后是老龄社会的到来,而我们并未完全做好准备,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个案效应通过网络被放大了。虽是个案,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容忽视。那就是整个社会,无论是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人们的心理层面,都还未做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准备。除了银发浪潮快速袭来之外,“未富先老”更增加了紧迫性。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加以重视,各种“不适应症”会逐步凸显。

  硬件软件皆不足

  李光金:说到“不适应症”,首先是硬件上不适应。公众给那位坐在别人大腿上的老人“差评”,对在公园里不顾周边人权益“自顾自High”的人表达不满,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我们的公交车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充足座位,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给老人提供足够多、更便利的娱乐场所,抢座甚至斗殴之类的事情还会发生吗?

  硬件不足的问题,不妨算一笔账。现在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还不到20%的情况下,公共设施资源已经捉襟见肘了,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1/4,待到那时,恐怕就不是“谁对谁错”这种浅层次矛盾了。

  谭敏:除了硬件之外,公众心态等软件也未做好准备。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可许多年轻人可能还没意识到,周围老人的数量已经较之以前大大增加了,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会因此而紧张。公园里老人多,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休闲空间被侵占了;早上上班高峰碰到老人挤公交车,也认为老人反正闲着,不该这个时候出门,并没有意识到老人也有正当理由,什么时候出门也是他们的权利。

  练洪洋:说到适应,老年人本身也有一个自我认识、适应社会的问题。譬如早上在广场跳舞的大妈与周边居民发生纷争,有老大妈就反诘:年轻人为什么不能早点起床?这就是老年人与社会脱节、不了解不适应社会的典型症状。他们何曾想到过,自己晚上早早上床睡觉时,很多年轻人还在单位加班或驱车在回家的路上。老龄社会来临,既要社会理解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养老环境,老年人本身也要改变陈旧观念,放下架子,调适自己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减少不适应引起的冲突。

  走出困境尊老为先

  李光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目前的问题也非一日之功。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调整心态,老人在公共场合要自律,公众也要逐步适应。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对年轻人来说,坐不坐其实问题都不大,让给老人又何妨,况且自己终会有老的那天;对老年人来说,也应该体谅一下年轻人,自己有儿女,也知道他们工作辛苦、压力大,出行避开高峰期,跳舞调低音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练洪洋:在老年人与社会冲突的新闻中,有的是老人个人秉性问题,有的则是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广场跳舞大妈扰民就是一个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典型例子。急速的城市化没有为老年人留下社区活动空间,缺乏活动场所和设施。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医疗、赡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李光金:事实上,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已迫在眉睫,政府需要支出的项目很多,要保障在养老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建设进行配套。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相对严重的国家,他们专门出台《老人福祉法》来保障老人的各项权利能落到实处,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养老床位的提供等方面差距很大,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谭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民族向来有敬老、尊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是从幼年少年中年走向老年的,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也是家庭和社会幸福和谐的表征。同时,老人曾经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大量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这个传统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丢弃。“老人变坏”看似个体的责任,更多的则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要发扬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整个社会必须为老人们营造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环境,让他们度过一个美满、安详、健康、幸福的晚年。

(原标题:极品老人的背后)

(编辑:SN075)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用行动阐释人道主义
  • 青年时报:我们还能奢望谁来扶起摔倒的道德
  • 人民日报:青春更应在奋斗中放光彩
  • 环球时报:“中国潜射导弹威胁论”有一点挺好
  • 京华时报:惩戒讹人老太护佑良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