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碧辉:每平方米站5人,做得到吗

2013年12月20日03:10  钱江晚报

  本报评论员董碧辉

  在专家和网民的热烈讨论声里,北京地铁的“2元时代”摇摇欲坠。

  昨天有媒体报道,北京地铁的“差别化”票价方案正在酝酿中。据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伯夷透露,目前有四个方案都在考虑之中,希望能用价格杠杆,把北京地铁从每平方米“挤着10人”降至5人。

  每平方米挤10人,这是纸片,每平方米挤5人,这是尿片。可是光靠价格杠杆能把地铁里的乘客从纸片进化为尿片吗?别忘了,2007年,北京的地铁推出低票价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利用出行成本低等优势,引导市民放弃小汽车出行,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如今看来,这一目的是达到了,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某种程度说明了北京市民对这一交通工具的认可,而2元的票价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幸福感。连伦敦市长都慕名体验了一下地铁,连连夸赞“真便宜”!可是这挤在1平方米范围内的10个人,真的只是冲着2元的价格而来吗?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地铁不会堵车、塞车,比经常肠梗阻的地面交通顺畅、便捷得多吧?

  仅仅在价格上做些微调,就想要分流这些急着回家的上班族的刚性需求,有点悬。比如高峰期的票价从2元调到4元,还不够,那是不是接下来再翻一个跟斗,调到8元呢?都说时间就是金钱,有没有想过,对市民来说,坐地铁能节省下来的时间,其价格到底会有多贵?

  以解决拥堵的名义来谈地铁要不要涨价的问题,多少有点抱着箜篌弹琵琶的意味。真要缓解拥堵问题,从地铁站点的合理设置,从整个交通系统的配套,再进一步从城市规划系统的调整着眼,把中心区集中的资源和功能疏散到郊区,可能会比单纯使用价格杠杆有效得多。

  你在这边扭扭捏捏、义正词严地讨论着每平方米站10人还是站5人的问题,倒还不如直接说:我想涨价!

  北京地铁的差别化定价方案,倘若经过民众的充分讨论,经过调查听证等应有程序,涨声响起来并无不可。而在这一过程中,听证台上每平方米站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真正能代表市民发表意见,才真正重要。

(原标题:每平方米站5人,做得到吗)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朝鲜批张成泽未必是对中国指桑骂槐
  • 光明日报:中国足球还是要踏实打基础
  • 法制晚报:户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
  • 环球时报:2元地铁,令人难舍的“北京特权”
  • 中青报:避免“死咬一句话群殴”的大众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