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绩崧:自媒体何必曰利

2014年01月04日15:26  新民晚报

  去年3月开始用微信,时不时订阅些有趣的公众账号,每天都会收到不少增广见闻的推送信息,手机便成了(电纸)书与笔记本电脑之外,我获取知识的最大途径。由此,我也交了不少做自媒体的朋友。年末和他们道声“新年好”,却发现有几位打算关门大吉了。“徒劳!没找到盈利模式啊!”说这话的,是南方的一位大学生朋友,他原先专门写汉语古文字,篇篇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很是用心。他这么一叹,我深觉可惜。

  可惜的不只是从此与几篇锦绣文章无缘,更是自媒体的运营者实则多数奔着“盈利模式”而去。大半年前,微信公号兴起,看衰的学者真不少。传媒界的大拿指出六大软肋:一、不适合发表长文;二、用户有限;三、生态封闭,缺乏有效推广渠道;四、后台审核变数大,效率低;五、腾讯的战略重点不会是自媒体;六、微信自媒体的广告数据难以监测。哪一项不是“盈利”的致命伤?

  可在跨入2014年之际,罗振宇用“罗辑思维”这一凭借优质团队精心打造的微信号,号称在一夜之间将百万现金吸入囊中,竟成了互联网商业新模式的奇迹。与此同时,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微博上的某男散人、某女超人都在吸附上百万莫辨真假的粉丝之后,毅然开起了淘宝店,或销售绿色土产,或代购日本奶粉,意在华丽转型为商界的英雄儿女。自然,不少自媒体人的春心先花而争发了。社交平台上,我就常常收到自媒体朋友“私信”,要我转发一下他们最新的广告。

  但是,他们欣羡的那少数几个笑傲江湖的自媒体,真的是自媒体吗?不!那些是民营媒体,有丰富的传播经验,代言人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启动资金。搞得风生水起,再请几位金主“风险投资”一把,那时王者归来,纵论创业经验,自是气定神闲。但这与草根气质的自媒体精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化多元的时代,官方的声音继续向大众传递,而个人的声音也开始希望被周围聆听。“高手在民间”,近五年,新浪微博的蓬勃,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好体现。红火到如今,连央视《新闻联播》收场时,主持人都要提一句欢迎关注节目的官方微博。

  抱着赚钱这“一元”的目的,来做靠文化“多元”兴起的自媒体,固然无可厚非,毕竟也是发展经济。但文化有其特性,并不是投入时间精力,就一定有经济效益产出,更不是光靠砸钱就能提升文化水准的。任何一个乐于从事文化创作的人都很清楚,当他的目标锁定在名利上,则他的创作过程,必然以取悦受众为最高指导原则,从而迷失真我,何谈表现出自己的知性魅力?更不劳奢想通过文化来做一番利国益民的大事业了。

  一个国家,文化固然可成产业,但那是融入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不足以塑造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灵魂,其主体必然是上升到哲学高度的,非功利性的,即如孟子纠正梁惠王时所说的那样:“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今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吸引社会大量智识丰沛的英髦才俊投入其中。如此局面,应当唤醒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之春,而不是拷贝当年的知识分子下海潮,齐心都往钱眼钻。

  “何必曰利”,谨以此语,与用心经营自媒体的朋友们共勉。

(原标题:自媒体何必曰利)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陈光标:我收购《纽约时报》,别当笑话听
  • 新京报:春运火车票能否抽签?
  • 环球时报:中国需要的是世俗道德,不是宗教
  • 新民晚报:“呵呵”最伤人?我不信
  • 新京报:骂百姓不要脸,忘了自己也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