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勇: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

2014年01月21日07: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公开透明、人人遵守的规则面向社会,以不偏不倚、不折不扣的执行取信于民,就一定能突破“关系藩篱”,走出遇事找人不找规则的怪圈

  “找熟人才能办成事”“看脸色托关系不好受”……在各地最近召开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的“吐槽”,引起广泛共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日前则表示,要为群众办好每一个户口、每一个身份证,让老百姓不用找人就能办成事。群众的忧心、政府部门的决心,从两个侧面反映出风气转变的大背景下,破解“办事难”在大家心中的分量。

  近日,网上发起了一项“你对求人办事怎么看”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曾求人办过事,更有七成人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有人慨叹,生老病死都要求人,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交织成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愈演愈烈的“求人办事”现象,何时是个头?个中症结,又在哪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来,办个证照,走个审批,怎么办、办多久,需要多少手续、要经哪些程序,已经载之于制度,明之于规则。然而,一些部门和办事人员却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有的大搞“土政策”,添置一道道“弹簧门”“玻璃门”,让群众跑断腿、等个够。有的做起了“选择题”,看人下菜,随意变通,该办的不给办,不该办的却给办了,让人心不平、气不顺。还有的把公权力变成部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的敲门砖,总想着雁过拔毛,让百姓付出高昂代价。

  规则,既是白纸黑字的制度设计,也隐含看不见的社会预期。当照章办事屡屡碰壁,而走关系、托门子、给好处却能顺风顺水把事情办了;当平头百姓备受冷落,而有来头、有门路者却能独占“绿色通道”,人们对规则的信心、对法治的信仰,就会逐渐淹没于日益复杂的“关系藩篱”之中。劣币驱逐良币,正是因为守规则者常常无助,“找对人好办事”的潜规则才会不翼风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办事难”困局,转变工作作风是重要突破口,重塑规则体系、增强规则意识,更需补课。作风建设越是深入,就越要净化权力运行的政治生态。近一年多来,在反腐倡廉、正风肃纪的清风激荡之下,“高压线”压掉了多少办事过程中的饭局和礼品,简政放权又简化了多少繁文缛节,让群众感受到依法依规办事的阳光。诚然,目前“办事难”“求人难”等问题依然严峻,但知难就不难,以公开透明、人人遵守的规则面向社会,以不偏不倚、不折不扣的执行取信于民,就一定能突破“关系藩篱”,走出遇事找人不找规则的怪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党风政风连着社风民风,涵养规则意识何尝不是一个社会课题?一位电视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去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学教孩子们踢足球,教的时候不小心把球踢到了牛粪里,就把球洗洗之后接着踢,结果孩子们每踢一脚都会把球洗一遍,因为他们以为,这就是玩足球的规则。这个故事更像一个社会隐喻。很多时候,规则就是一种示范和导向,奉行什么样的规则,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什么样的风气。

  因而,当规则意识开始改造政府办事窗口的时候,我们也应反思一下那些凑一拨就过马路的人群、那些买票队伍中的加塞者。每个人的行为就是他人的环境。只有按规则办事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规则文明渗透于社会运行的各个细节,我们才能真正摆脱从关系网到人情债的一切束缚,享受自由惬意的生活。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袁越:转基因食品标签是变相歧视
  • 放心与知情:一个美国专业人士眼中的转基因
  • 北京晚报:让座还是不让座,这是个问题
  • 现代快报:不解公众需求,如何解“一票难求”?
  • 环球时报:零容忍反腐为全面改革开创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