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手: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移民

2014年02月17日15:26  新民晚报

  移不移民,如何移民,移民后果如何,最近加拿大拟终结投资移民这一消息引发部分民众的感慨,移民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移民是个特殊的议题,它不仅是成功者的偏好,也不只是基于个人自由的用脚投票,而且是一种含有负罪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这种在现代社会看似正常的现象,在当下中国却要受到非同寻常甚至颠覆性的解读。 

  移民话题并不新鲜,它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与当下中国社会日趋普遍的环境焦虑有关。自雾霾天气侵蚀全国各地,在媒体的相关议题设置中,雾霾几乎无一例外被符号化,它被视作“中国模式”的特殊象征,在关于雾霾影响的连篇累牍的报道中,背后往往寄托了媒体对经济政策乃至发展模式调整的渴望。这其中一种典型的报道视角是,关注外国人在中国的感受和心态变化,甚至去年年底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辞职的消息传出后,网上一度流传骆是基于雾霾天气的考虑。至于环境恶化对国人的影响,则经常表现为愈演愈烈的移民冲动,也由此催生了“环境移民”这一时髦的说法。 

  当环境恶化几成事实,“环境移民”就成为不得不正视的现象,民众一方面对环境变化表达焦虑,另一方面借助“环境移民”现象,又的确流露出某种唱衰论调。由于移民者多是富人群体,直观上看,它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损失,甚至也意味着社会公正的缺失,于是舆论热衷讨论“环境移民”的现象,被部分媒体视为一种“阴谋”:“对富人移民的炒作,有向改革施压之意,为富人逃避社会责任制造舆论。”这种批评富人移民的视角颇有代表性,它认为移民是富裕阶层在逃避责任,因此值得警惕。 

  这种简单视移民为逃避责任的观点有失偏颇,即便在富裕阶层中,一旦具体到个体,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大相径庭,并非每个富人都有原罪。此分析不难赢得认同,只是,这种理性在当下对移民的讨论中可能早已沦为非主流,在传统思维中,不移民始终被视作爱国的一种象征,那些被尊为坚持不移民的公众人物,受到大量网民的嘉奖与追捧,与之相对,用主流的视角看,移民其实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背叛。 

  鼓吹移民或者警惕移民态度迥异,它们的分野甚至可以视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潮。不过两者也有共识,比如近年来各方对裸官可谓是同仇敌忾,政协委员的外籍身份现象一度遭遇舆论谴责,并强调官员对国家的忠诚。如此看来,移民现象既可能衍生出一种批判工具,也可能形成一种共同的底线。

(原标题:今天我们如何看待移民)

【新观察】移民:好山、好水、好无聊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治理责任不可含混
  • 环球时报:向美国务卿“要自由”,好萌的表演
  • 新京报:“父女结婚”是一种极端的诉求
  • 公方彬 :假如非洲动物大迁徙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 法制日报:扫黄也要扫除舆论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