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壮志:乌克兰动乱会影响中乌经贸合作吗

2014年02月26日14:08  海外网

  近日,乌克兰局势急转直下,反对派迅速掌控政权,但国内依旧危机四伏。能否尽快摆脱危机,建立政治和经济秩序,是摆在临时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橙色革命”后长达十年的政治对抗以及此次历时三个月的政治动乱,使国家经济元气大伤,对乌克兰对外经济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与乌克兰的经济贸易合作也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冲击。

  乌克兰是中国在独联体地区重要的经济伙伴,20多年来两国经贸联系从零起步,稳步发展,贸易额增长数十倍,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1992年双边贸易额仅为2.3亿美元,到2012年已增至103.6亿美元。中国是乌克兰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13年前三季度,乌克兰对中国出口增幅很大,中国又一跃成为乌克兰第三大出口市场。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双方在生产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开始起步,根据新达成的协议,中国在乌克兰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总投资达9.5亿美元,承建位于首都基辅的机场轨道交通线及配套设施。

  乌克兰的大规模动乱,导致政府瘫痪,对中乌经贸关系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局失控导致当地投资环境恶化。中资企业和中国投资项目的运行会遇到许多现实的困难,中方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社会治安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下降。

  其次,动乱导致政府更迭会使双边协议的执行受到干扰。近4年来中乌两国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协议,特别是2013年12月批准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2018年),对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意义重大。由于乌克兰新政府的组成尚待时日,协议和规划的落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迟滞。

  最后,商品贸易的通道有被阻断的现实危险。乌克兰与中国相距遥远,两国之间的陆路交通运输要通过俄罗斯,由于夺取政权的反对派持坚决的反俄立场,乌俄关系会明显冷淡,俄罗斯可能会对乌克兰的货物过境制造障碍。

  由于两国的贸易额有限,中国在乌克兰的实际投资并不多,到2012年底,中国对乌克兰非金融类投资累计不过3000万美元,有一定规模的中资企业和中资机构不过20多家,因此中方在此次动乱中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从长期来看,乌克兰十年的政治危机也没有改变中乌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势,由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较强,双边合作具有明显的互利性质;加上乌克兰当前经济陷入困境,已连续五、六个季度负增长,迫切需要扩大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两国目前在农业、航空、机械制造、采矿冶金、煤炭、化工等领域的合作,都是乌克兰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而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主要方式为中方融资、乌克兰提供主权担保、中方执行的方式,对乌克兰也非常有益。任何政治派别在乌克兰当政,都会重视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努力发展对华关系,争取中国的经济支持,也不会伤害中方的利益。但是,乌克兰周期性的政治危机,势必会限制两国经贸合作潜力的发挥。

  (孙壮志,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京华时报:砍人言辞过激 要求下课欠妥
  • 人民网:网络空间雾霾初散,但任重道远
  • 环球时报:严管减刑假释,让“捞人”成为历史
  • 何三畏:绵阳“走廊医生”事件如何终结?
  • 人民日报: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