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纸牌屋》揭示美国“黑色政治”

2014年02月27日07:22  环球时报

  李海东

  最近,美剧《纸牌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话题,它之所以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受粉丝追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它触动了人们对支撑美国社会与政治两核心要素遭受侵犯的敏感神经。妥协通常被认为民主政治的最大特色。但《纸牌屋》中总统与国会、民主与共和两党在堕胎、同性恋等诸多社会、政治等问题上彼此相互诋毁、高度对立,“极化”了政治斗争,显示美国政党政治已进入病态。尊重隐私是社会文明与否重要标尺,但隐私在该剧中却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弗兰克引诱总统公开隐私,导致总统最终辞职。克莱尔与摄影师之间的隐私成为商人雷蒙德攻击弗兰克几近致命的武器。践踏隐私成为政客惯用技巧。“斯诺登事件”余音未了,该剧再一次牵动美民众对个人隐私是否被政治侵犯的担忧。

  其次,该剧对政治的诠释还归“政治”原貌,迎合了公众了解“内幕”的心理。与热衷讲情、讲理、讲真相的公众、分析家、媒体不同,弗兰克夫妇极具政治头脑,清楚地了解政治围绕“权力”转的真谛,几乎所有与其联系密切的人要么亡、要么病、要么入监、要么声誉受损难再入职场,而弗兰克本人则是一路高歌,迈向权力顶峰。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受弗兰克反复愚弄的总统,辞职前表达的是对弗兰克的真诚感谢。这唤醒和点燃了人们对“权力”要加以约束的紧迫意识和强烈愿望。

  第三,第二季的剧情充分植入了中国元素,引发其收获更高的收视率。剧中美国关于中美在中日岛屿纷争、网络战、汇率等议题上的争论,客观揭示出中国已成美国国内政治讨论重大因素的现实。中美双方在反洗钱、反贿赂的合作阴差阳错地体现在官商冯山德最终被驱逐出美国的剧情之中。当然,冯本人暴富并对雷蒙德与弗兰克进行吊人胃口的欺诈情节可能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编排对中美两国公众认识复杂多元与极富变化的美国外交决策进程、美国政客、媒体、公众如何看待中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认识效果。

  第四,情节编排与现实政治之间的隐晦联系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也提醒人们关注少数族群。政治夫妻弗兰克和克莱尔与克林顿和希拉里之间、作为副总统的弗兰克对总统的操纵与切尼对小布什的操控之间、剧中辞职总统与现实中尼克松之间的隐晦联系等无不提醒人们剧情就是对现实的映射。而剧中对老年人、黑人、女性、同性恋者的关注,也传递出该剧主创的价值取向和有意提醒美国社会正视乃至接受主流之外少数群体现实存在的用意。

  当然,剧情接近尾声也埋下伏笔,被陷害入狱的记者古德温还有话要说,亲手将记者推到急驶地铁车轮下的弗兰克不仅毫发无损,竟然还升任总统。美国是病了,而且病的很厉害,但人们不希望美国病死了。我们期待着《纸牌屋》第三季的上演。▲(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网:网络空间雾霾初散,但任重道远
  • 人民日报: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
  • 新京报:“被勾引说”是为“衡阳雷政富”遮羞?
  • 人民日报海外版:抗战胜利纪念日,往事并不如烟
  • 中青报:我们能为改革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