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为还债晚开学 “成本意识”未免太迟

2014年02月26日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黄一 (媒体评论员)

  据报道,元宵节过去已经一周多,山东省内一些高校仍迟迟不开学。当地多位高校相关人士称,由于当下很多院校属于负债办学,晚开学一周就可节省两三百万元。

  看到这则报道,还有点可怜高校办学之艰难。尤其是当地一所高校负责人说,由于他所在的学校建新校区时负债较轻,“因此能在开学后烧上一段时间的暖气”。开学之于大学校长们,好似年关之于杨白劳,这一场景简直要催人泪下。但实际上,山东高校还债“压力山大”早已不是新闻。2012年,当地媒体便报道,经过各种帮扶,“压”在山东省78所省属和市属高校身上的120.2亿元债务已于当年结清。但推迟开学这一幕既出,多少让人产生怀疑。无独有偶,去年山东省还计划调高省内一些高校的学费,也被质疑是否与偿债压力大有关。

  相比之下,其他省的高校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据相关媒体报道,甘肃、吉林、湖北等多个省份,都存在高校债务压力大的现象。审计署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2634.98亿元。可见,受困于债务的“病人”有很多,究其病因,盲目扩招是其一。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高校扩招、扩建的风潮,前期投入很多都是向银行举债,到了偿债高峰期,自然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学校领导好大喜功,动不动就要建“世界一流大学”,于是花园假山、音乐喷泉、观光电梯等等就都一股脑来了,这样的“奢侈消费”也是还债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除这两方面的直接原因外,高校债务失控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高校行政化色彩仍然浓重,学校领导的任免、考核,学校办学规模,往往不是大学教授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而是上级决策出来的结果。在这样的体制下,校长只对领导负责,自然患上“好大喜功症”频频举债发展。反正将来还债的不是自己,但新大楼、新校区却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要改变这一现象,长远来看仍要加大高校的自主性,坚持去行政化。比如国外很多知名的私立高校完全自负盈亏,校长只需向学校理事会负责,自然要保证学校的长期利益,控制债务风险。但我国高校要实现这一转变却并非易事,只能循序渐进。事实上,行政体制内也并非没有监督手段,只不过尚未充分利用。比如在财政拨款的同时,高校的财务也必须更加透明。既然是纳税人掏钱,公办高校经费收支也应经过人大审议。哪怕要借债,也应充分论证借债成本和必要性,绝不能个别政府领导和校领导一拍板就通过。要给高校债务减压,成本意识当然很重要,但不是在还债之时勒紧裤腰带,而是在举债之前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原标题:为还债晚开学 “成本意识”未免太迟)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京华时报:砍人言辞过激 要求下课欠妥
  • 环球时报:严管减刑假释,让“捞人”成为历史
  • 何三畏:绵阳“走廊医生”事件如何终结?
  • 人民日报: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
  • 新京报:衡阳六官员怎像雷政富般“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