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岭: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

2014年03月30日06:20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墙上贴着呢,你不会看吗?”“不是跟你说了,怎么还问?”“没看见我一直在忙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不少窗口单位边学边改,把群众反感的“忌语”找出来,挂在醒目位置,推进作风转变。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忌语”让人不是滋味,折射的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也是对自身岗位的认知问题。若把服务平台视为“私人领地”,以为群众“有求”于自己,开个证明盖个章就是帮他人,就会把干好工作的本分,仅看成对群众的情分,口出“忌语”也就顺理成章。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县为民服务中心时,看到墙上“服务忌语”,曾有此感慨:“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就会说‘忌语’,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就不会说‘忌语’”,他强调“根本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对窗口单位来说,首先要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群众既是服务对象,也是父母亲人,离开了群众,窗口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不说“忌语”,和颜悦色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服务群众,是党员干部的本分。

  有没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言行相去千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就要从解决这些群众感受最深的细节入手,把群众当亲人,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北青报:马航失联,“外强中干”的媒体战
  • 环球时报:岛内鸵鸟心态闹出“茶叶蛋”笑话
  • 环球时报:睡狮醒了,世界比中国人先感知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德热络能让日本迷途知返吗
  • 法制晚报:文明祭扫,莫让先人陷“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