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秋:接入互联网20年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4年04月18日14:10  海外网 收藏本文

  4月20日,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纪念日。1994年的这一天,中国科学院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与之互联互通。而在此之前,1990年11月,中国已注册了本国的国际顶级域名“.CN”。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互联网发展应用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加深了我们对互联网世界的认识。

  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底,中国网民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手机成为上网第一大终端。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并在工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领域不断拓展,与实体经济日益融合。2012年信息服务业占GDP比重7.3%。互联网应用还扩展到教育、文化、医疗、城市管理与对外交往各个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且名符其实的互联网应用大国。从接入国际互联网到国家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互联网,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如果说近代中国曾错失了工业化浪潮带来的机遇,那么在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初始,中国没有滞后,而是及时抓住了这一难得机遇,取得了与信息化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发展。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一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塑造了中国经济的新貌,也不断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我们从中获益非浅。从我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应用历程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结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大力促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社会,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同时也应认识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既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和福祉,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不再是“两张皮”,互联网正在深深地嵌入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不再只是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和“翻版”,网络空间正在与现实空间紧密地重叠与融合在一起。网络世界既是现实空间的映照和拓展,也在影响和塑造现实空间。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的新场所、国际关系的新领域,也是思想、政治、外交与军事实力较量的新战场。网络是信息化发达国家与信息化进程中国家的“中枢神经”与“生命线”,网络安全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安全,是支撑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的重要基石。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与国际战略问题。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在迈向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还要为实现成为世界“网络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俞晓秋,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高级顾问,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人民日报:擦去自家“窗上的灰渍”
  • 环球时报:记者网上举报贪腐该不该被提倡
  • 环球时报:中纪委调查宋林传递强烈信息
  • 司马南:妖魔化转基因应负法律责任
  • 环球时报:韩国海难暴露后发现代化的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