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没气氛因为传承有问题

2014年06月02日07:41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受访者对眼下端午的节日气氛并不十分满意。103名受访者中,有35人认为端午与其他节日相比,仅仅是多了粽子;47人把端午节当作普通小长假;57人认为在端午佳节,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活动太少;45人抱怨,端午节的商业气氛倒是越来越浓(6月1日《温州都市报》)。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如期而至,关于“如何过节”的讨论似乎成了“标配”———民俗专家的倡导,评论人员的忧虑,以及媒体调查的结果都说明,作为最具有传统文化的几大节日之一,端午节除了一个符号意义,似乎很难找到最初的本意。

 

  70%不会包粽子,只有35.92%的人非常清楚端午节的来历,一组组数字体现着严峻的现实。与其说是传统节日气息渐淡,不如说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然忘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没有做好传承和发扬光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已然不知道节日的来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过传统节日缺乏兴趣,今后的状况将更加糟糕。

  有敬畏才有坚守,有坚守才知道如何践行。传统节日气息的日益淡薄,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传承出现了问题。一个事实是,泛滥成灾的洋节,其过节的用意跟传统节日并无两样,比如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节,比如圣诞节同春节,还有复活节与清明节等。不过最后的走势是,洋节被高度推崇并成为一种时尚,而传统节日却被日益冷落而成为鸡肋。假若把传统节日逐步被遗忘和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个切口,不难窥出在时代的变迁之下,守土意识的淡化才是最大的社会不幸,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建设出现了偏差。

  反观于外,日、韩等近邻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却远比我们做得更好。比如在韩国,秋夕是韩国的祭祖节日,此日韩国家家户户都会穿起传统服饰,摆好新谷、水果酒、松饼、芋头汤和各式各样的水果祭拜祖先,并到祖先的坟前扫墓。相反的是,这样的仪式感在国内却越来越少,甚至“代为扫墓”的生意被网络热炒。至于在文化保护上,韩、日等国家也是借助于“申遗”等活动竭尽全力,并落实了大量举措确保必要的过节方式得到延续。

  日、韩政府都十分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在制度设计上有《文化财产保护法》等,将之作为法定责任和义务,动员全社会全面参与。同时出台相关文化传承的政策,比如通过振兴计划,出资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对文化传承项目进行补贴,在大学设立相关的课程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带动,再加上法律的规范化要求,做到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延续,比如在传统节日穿传统服饰,履行必要的传统仪式,最终做到了特色的固守,形式的彰显。

  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既没有搞懂为何过节,又丧失对仪式的必要尊重,并拿“只要注重内容就不讲求形式”为自己开脱。本与末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若连形式敬重都没有,所谓的内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不知如何过节”也就无以幸免。总之,要解决文化传承之困,当以文化传承为本思考如何过端午,既要弄懂为何过节,更应思考如何过节,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节日才会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唐伟

 

(编辑:SN057)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法制晚报:大学生离婚,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