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
□滕朝阳
在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说:“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群众习见的为官不作为,连总理在基层调研时也发现了,说明这种现象既有相当的普遍性,甚至也有些习以为常,似乎已成不加以掩饰的真情流露。而事实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仅在行政领域已成一种积弊,尸位素餐的也绝不只是政府官员。
毫无疑问,官员不作为是一种典型性腐败。公权力只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正当作为,一是乱作为,一是不作为。“看得见的手”往往不甘寂寞,逾越各种边界到处乱伸,是显而易见的积极腐败;上级有明令不听,企业有问题不解决,百姓有疾苦无动于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似乎也在点卯当差,实际是一种消极腐败。权力来源于人民,理当为人民服务,消极无为、有出世之想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去做官。
人们对乱作为的积极腐败深恶痛绝,对不作为的消极腐败徒唤奈何。若论其危害性,二者之间的差别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李克强总理强调“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如果部门和地方消极不作为,政令不畅通,存在大量肠梗阻,种种文件就可能被悬空搁置,种种政策就有不出国务院的危险,从而导致政府由下而上地失信于民。
不作为与乱作为看似两个极端,其实很可能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不少企业家表示,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也多了。这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的官场恶习在新条件下的变异,吃、拿、要固然没有了,卡却依然存在。而一旦条件发生了变化,不作为就会迅速摇身一变,变成“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索要好处乱办事的乱作为。因此,不办事、不作为的后果,在表现形态上似不及乱作为触目惊心,而其危害却可能更广更深。
不作为的官员之所以不是个别,尸位素餐之所以成为一种官场风气,自然有其生存的土壤,那就是不出事也不做事的还能有位,“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偏能过得去。消除这种积习,有灭此朝食的愿望当然不错,但事实上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跳出熟视无睹的窠臼,破除不敢得罪人的陋习,拍案而起、直面不作为的现实,是扭转不作为风气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应当是制度快速跟进。
最直观的解决思路自然是,如果官员尸位素餐就让他失位,如果官员对待公务虚应故事就让他过不去,但这需要有效制度发挥日常作用。对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进行自上而下的督查无疑必要,却不能满足于此。应当承认,在公务流程管控、监督以及申诉等方面的建构还十分欠缺,致使官员的自由裁量失去控制。比如,在项目审批中,有的官员答复“马上就办”,结果是这四个字说了两年多也没办;法律规章明确规定多少个工作日必须完成项目核准,但事实却是几乎从来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于此类消极作为的部门和官员,可有部门监督、处置?公民和法人除了苦苦哀求或“给好处”、“做工作”,可有地方申诉?申诉后受到打击报复,可有权利救济?
文件要落地生根,政策要开花结果,政令要畅行无窒碍,就必须让尸位素餐的官员“过不去”,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舆论监督荡涤无聊度日的官场习气,造就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作者是北京青年评论家)
滕朝阳
(原标题:要让尸位素餐的官员“过不去”)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